流連艋舺 

艋舺,又稱蚊甲、文甲,昔日艋舺地處淡水河往來各地的要津,是船隻進出之地,台灣最早的原住民凱達格蘭語以「Banka」稱之,「船」的意思。後來漢人沿用,並諧音稱為「艋舺」。現今稱為萬華,是台北市發源地,也是當時原住民商聚之地。維克以為「蚊甲」也是「Banka」的台語轉音,之後蚊去蟲邊而成為「文甲」,都屬同一來源。

維克於十多年前,曾在菲律賓馬里杜克的小島住過幾個月,當地人也管叫船為「Banka」,聯想到菲律賓原住民和台灣的凱達格蘭是否有族源上的關係?題外話,留給專家去考證了。

日本據台之後,在大正九年(1920年)將台北廳原本直轄的艋舺、大稻埕、大龍峒三區,改設台北市,隸屬台北州,艋舺一名才正式廢除,改稱萬華。日本人將艋舺改名為「萬華」,除了取其「Manka」閩南語發音之外,也取日語發音轉為漢字,希望「萬年繁華」,從此艋舺成為歷史名詞,反而萬華之名沿用至今。

早期的傳統教育分為官學和民學,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書院,科舉制度是朝廷進用人才的管道,也成了民間讀書就學的動力。清代時期的艋舺已是文風鼎盛,建有書院和學堂,出過不少舉人和進士。日治時代廢除官學,漢文和傳統文化只有在私塾裡傳承,後來日本政府規劃現代化的教育,設立公學校讓台灣學童就讀。

老松國小和剝皮寮老街僅一牆之隔,創建於明治29年(西元1896年),也就是日本治台的第二年,起初名為「艋舺公學校」,是台灣最早的國民小學。現在的校址是1907年由清水巖祖師廟遷建過來的,1920年校舍增建,鋼筋混泥土的建築技術傳入台灣,艋舺才開始有了現代化的建築。

01-艋舺_老松國小.jpg

老松國小,台北最古老的學校

02-艋舺_老松國小.jpg

老松國小前的整排行樹和學校一樣古老已經老皮皺皺

03-艋舺_教堂.jpg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艋舺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艋舺教會,是由加拿大來台傳教的馬偕牧師在1877年(光緒三年)創立的,馬偕來到艋舺行醫、傳教、建教堂,初期遇到相當多的阻力,教堂甚至被排外的居民拆毀。1879年馬偕選擇比較偏僻的八甲庄(現在的位置)重建教堂,1884年中法戰爭時(光緒十年)教堂又被毀,馬偕於是向官方爭取到賠償再次重建。

04-艋舺_老石牆.jpg

像這樣古香四溢的老牆在艋舺隨處可見驚奇

艋舺清水巖奉祀清水祖師,根據記載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蓬萊祖師、烏面祖師、落鼻祖師、昭應大師。誕生於宋朝福建永春縣,俗姓陳,名應,也有說名昭。行醫濟世,為民祈雨救旱,成為安溪的守護神,鄉民稱其居住的蓬萊山石室為清水巖。據說每逢天災巨變前,便會落下鼻子示警,因此又有「落鼻祖師」尊稱。

廟內懸掛兩幅祖師廟早期外觀全景圖,以中、英、日、韓四種文字記載:「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安溪人守護神,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頂下郊拼」時(福建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與同安人械鬥)毀於戰火,至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重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日治時期曾是台北州立第二中學(今台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立老松國民小學)創校的所在,曾充為台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子學校(金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使用,在台北教育史上亦有重大意義。」

一座廟宇在台灣教育發展有這樣密切的淵源,還真是少見。今廟埕兩側被民宅、飲食店包圍,由於未加管理要求,對古廟的維護及環境觀瞻實在有著非常負面的影響。

12-m艋舺_清水巖.jpg

昔日清水巖全景照片

05-艋舺_清水巖.jpg

艋舺清水巖現貌

06-m艋舺_清水巖.jpg

07-m艋舺_清水巖.jpg

08-m艋舺_清水巖.jpg

09-艋舺_清水巖.jpg

清水巖的壁飾及石雕

10-艋舺_清水巖.jpg

11-艋舺_清水巖.jpg

13-艋舺_清水巖.jpg

清水巖內一口不知典故的古井

14-艋舺_清水巖.jpg

15-艋舺_清水巖.jpg

清水巖山門

21-m艋舺_青山宮.jpg

艋舺青山宮

青山宮,三級古蹟,一般稱為青山王宮或青山王館。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福建惠安漁民從故鄉青山廟奉請靈安尊王神像至艋舺,據說當神像經過舊街(今西園路)時,突然抬不動。經過擲筊請示後,才知道靈安尊王要住在此地,信徒只好在舊街就地安靈,咸豐六年(1856年)建廟,三年後建成。主祀靈安尊王,又稱青山王,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孫權的部下,曾在福建任總督,專司鎮暴驅邪。現今的廟宇係日據昭和年間修建,採清代宮殿建築,工藝精美,佔地約184坪。

17-m艋舺_青山宮.jpg

18-m艋舺_青山宮.jpg

25-艋舺_青山宮.jpg

26-艋舺_青山宮.jpg

27-艋舺_青山宮.jpg

24-艋舺_青山宮.jpg

青山宮罕見的勁草書法

19-m艋舺_青山宮.jpg

宋代文天祥題書的勒石

20-m艋舺_青山宮.jpg

想當年建廟應是一片空曠之地,現兩側已被民房包圍

22-艋舺_青山宮.jpg

23-艋舺_青山宮.jpg

青山宮廟前記事的石碑

艋舺市街最早是從大溪口開始發展,大溪口就是現在貴陽街二段和環河南路二段交叉口第一水門附近,是艋舺貨物和人員對外進出的渡口,後來人口漸多,便向東發展,形成一個小市街,這是台北平原最早的市街,號稱「台北第一街」。當時原住民和漢人常在這裡以地瓜交換貨物,便被稱為「蕃薯市」,蕃薯市位於今貴陽路青山宮與環河北路之間,包括了華西街的前段。

16-艋舺_台北第一街.jpg

台北第一聚落在艋舺,艋舺第一市街在蕃薯市

28-m艋舺_大溪口.jpg

大溪口故地,現已築起了高高的防波堤,堤上建了快速道路

29-m艋舺_華西街.jpg

昔日蕃薯市今日的模樣

30-m艋舺_華西街.jpg

華西街尚留蕃薯市老建築的遺跡

華西街觀光夜市

31-m艋舺_華西街.jpg

32-m艋舺_華西街.jpg

華西街觀光夜市

33-m艋舺_西園路.jpg

艋舺特殊的飲酒文化有其久遠的背景

34-m艋舺_西園路.jpg

黃昏時刻西園路上,昔日的板車道而今車水馬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