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產金的金山(金包里) 

金包里老街2011b.jpg

金包里老街2011

金山舊名「金包里」,名字譯音自原住民平埔族對金山的舊稱。日本據台時期,1920年(大正九年),改稱金包里為「金山庄」,光復後就原區域改設「金山鄉」,隸屬於臺北縣,去年(2010年)1225日改制為「金山區」,隸屬新北市。又因為大屯山特產硫磺礦,古籍中多以「採硫之地」形容金包里,所以名為金山實則產硫磺而不產黃金。

維克很喜歡金山這個地方,除了溫泉浴之外,兩段有關金山的往事不能不提,一個是「魚路的故事」,另一個是1895年日軍在這裡登陸,待有機會再把這兩個故事拿出來來講一講。拍照片當天是去了別的地方,回程路過順道停留,時間倉促,有很多可拍的鏡頭而沒有拍,連老街的後段都沒法走進去。如果就此結束一個篇章,這樣也太不負責任了…整理了這幾張先po上來,其他的改天再去一趟囉。

金包里老街

清朝雍正末年(1730年代),泉州移民到下中股庄建立店街,街長約一公里,以金聲橋為界,分為頂街與下街,就是現今的金包里老街。街區以慈護宮為起點,距今有三百年,部份依然保留著「亭仔腳」的建築特色,是目前北海岸僅存的清代老街,為昔日金包里主要的農產、漁獲集散地。老街目前仍有幾間傳統的閩式商店老宅,和日治時期興建的洋樓,大部分則多已改建成鋼筋水泥的現代住屋,但老街仍如百年前一樣是市集的老街。

只可惜維克不能找到百年前老街的照片,無法一睹她的原始面貌。還好在狹窄的街道中,仍然可以嗅出一點點古味,若如三峽老街雖經重新的規劃和整理,卻一眼看出來很多是老屋新建,和在這裡所展現的又是相異其趣不同的感覺。

金包里老街2011-人潮b.jpg

逛老街的人潮

 

金包里老街2011-蒙古包b.jpg

蒙古包出現在老街?

 

金包里老街2011-老洋房b.jpg

老街上的老洋房

 

金包里慈護宮

慈護宮位在金包里老街入口一側,主祀金面媽祖。清嘉慶年間,神像從海上漂流至野柳,被漁民發現,迎回本地設壇供奉,後經聖母指示建廟於金包里街,現廟中尚存同治癸酉(西元1873年)的龍柱二條,浮雕雅緻,另有光緒元年之對聯,「慈泉人猶一人聖宮昭宇宙,護弟子若赤子母德配乾坤」。

金包里慈護宮_牌樓b.jpg

慈護宮山門

 

金包里慈護宮2011_殿前b.jpg

慈護宮殿前大廟埕

 

金包里慈護宮_金面媽祖b.jpg

慈護宮 金面媽祖

 

金包里慈護宮_神威顯赫b.jpg

慈護宮神威顯赫

 

金包里慈護宮_天公爐b.jpg

慈護宮天公爐

 

金包里慈護宮_鐘樓b.jpg

慈護宮鐘樓

 

 成稿於2011.02.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