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慈雲寺之一

 

一座有歷史記憶的廟宇,對當地人來說,不只代表著宗教信仰,它是一種落地生根的文化,也是一種融入人群的生活型態。從古早的時候,很多故事和倫理的傳承就從廟埕的一張長板凳開始。基隆的慈雲寺就是這樣的一座廟宇,因為它的存在,當地取地名叫佛祖嶺,里名叫慈雲里,巷名稱觀音巷,新建的設區就叫慈仁社區,可見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慈雲寺的右前方隔著一條大水溝的圍牆內(現在水溝已經加蓋,小門也封了,看不到了),是安樂國小,維克小學時代在安樂國小唸了六年畢業,最後那兩年的教室就在水溝邊,打開窗就看到廟埕上人來人往的熱鬧,那兒也往往是同學們課餘的遊戲場,留存了很多兒時的記憶,所以一路看過它的發展和茁壯,這也是維克畢生的榮幸。

 

根據慈雲寺沿革誌的記載,慈雲寺創建於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主祀觀音佛祖,配祀地藏王菩薩及註生娘娘。相傳觀音佛祖,219日降世,619日得道成佛,前世是「正法明如來」,佐釋迦牟尼佛濟世渡眾,所以應化為觀世音菩薩,能變顯千手千眼,普照世界來保護眾生,由於佛祖靈應顯赫,因此香火鼎盛,信衆遍及北部各縣市鄉鎮。

 

01-0352.jpg

慈雲寺

 

02-0290.jpg

正殿主神觀音佛祖

 

慈雲寺位在安樂區,地處基隆狹窄平地的邊緣,廟後背靠著佛祖嶺,基隆通往萬里金山的公路就從廟側緩升而上,廟基和路面高度有一層樓高的落差。清治時期,佛祖嶺還是一片草丘野地(現今安樂區干城里),相傳數百年前漢人初來,在丘陵地上蓋了簡陋的木屋,祀奉故鄉迎來的觀音佛祖,佛祖屢現神跡護佑移民,香火隨之鼎盛起來。

 

到了光緒初,地方人士倡議遷建,並且有人主動捐地建廟,才順利將佛殿在基金公路下的現址蓋了起來。初建的時候只是一座很小的小廟,但因為善心人士的慷慨捐輸,將慈雲寺一次次增建擴大,並增加奉祀釋、儒、道等諸多神祇,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因此,曾經有廟方耆老表示:「傳說慈雲寺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創建了,舊址是在基隆的干城里,但是當時因為只是茅草屋,又基隆市文獻記載是從前127年開始的緣故,慈雲寺的歷史便從300多年縮短到100多年,原址在干城里的哪個地方也無從考究了,基隆的各大古老寺廟也都因此而縮短了歷史。」

 

初建之時,只有內殿規模,因為廟基地勢偏低,多年之後有人發起二次重建。1922年(民國11年)12日重建完成,同時也增建了外殿的拜廊,奠定今日的基礎。

 

1926年(民國15年)二月三日,本寺成立慈雲社音樂團,並恭製韋護二尊者軟胎大神像〈俗稱「大身尪」〉,保存了傳統民藝及北管音樂。

 

05-0302-303.jpg

韋護二尊者

 

0311.jpg

千里眼與順風耳

 

1989年(民國78),開設太歲殿,安奉值年太歲。文昌殿,祀五文昌帝君。大成殿祀至聖先師孔子。同年本市善信何方女士,早先自大陸古剎寒山寺,迎回大勢至菩薩古佛金身,感於在家祀拜,恐有冒瀆,而轉贈慈雲寺,也闢設了專殿奉祀。

 

0271.jpg

大成殿

 

0330.jpg  大勢至菩薩

 

慈雲寺限於地形,橫向拓展的空間有限,但在內部卻非常要求精緻,如藻井、樑柱斗拱、壁飾、簷飾,招來本省名匠,以精巧手藝,細工雕琢,保存民俗固有之木刻,石雕藝術精華,琳瑯滿目

 

0300-301.jpg

門神

 

0227.jpg

 

0228.jpg

 

0231.jpg

 

0259.jpg

  

0277.jpg

 

0279.jpg 

 

0349.jpg    

 

0299.jpg

 

0296.jpg

 

0052.jpg

 

0260.jpg

 

0332.jpg

 

慈雲寺左殿二樓闢設了文物館,館內收藏珍貴的文物、牌匾、歷來修建寺廟拆卸下來的工程組件,非常值得一看。

 

0308.jpg

文物館

 

0320.jpg

歷史斗拱

 

0324.jpg

歷史牌匾

 

因為經過多次改建,從外觀不容易看出歷史古老的原味,但花點時間細細品嘗,就能發掘它精緻而不華,內斂而豐實的內涵,是國內廟宇所少見。慈雲寺後院仍可以看到早先用彩泥繪畫的平面畫飾,如下圖右;下圖左則是新建於大門側栩栩如生的觀世音銅浮雕佛祖傳牆。

 

0317-360.jpg

 

0358.jpg

 

0249.jpg

 

0362.jpg

 

 

 

 

Google map 基隆慈雲寺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