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音三太子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台灣街頭蹦出來一號紅到發紫的人物-電音三太子,震耳欲聾的電音,蹦蹦跳跳快節奏逗趣的舞步,有時還會溜滑板,騎電單車,廟會、慶典、大型活動幾乎都看到他的蹤跡。每每他的出現,就有大群人圍觀,大人小孩鼓掌叫好,為活動增添了無限歡樂。

 

電音三太子是台灣興起的一種表演次文化,為電音與傳統民俗藝陣三太子的結合。有關電音三太子的發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雲林北港,一說是嘉義朴子。但可考據的,在各地方的電音三太子表演團成形前,臺灣南北各地宮廟殿宇陣頭已有類似的街頭巡演。電音三太子的原形即是臺灣傳統的「大仙尪仔」。註:「大仙尪仔」是神祇的化身,在台灣早期社會的廟會或出巡時的神偶。

 

而神明祭祀和電音舞曲之所以會結合,源於表演三太子的人員,許多為青少年。而這些族群或有常出入舞廳的,因此便把舞廳的電音和舞步都出現在由他們所表演的電音三太子上。而衍生出人們奉祀為神明的三太子由一尊配合眾神祇出巡,變成「一群」通常五六尊集體出遊,會有三太子咬著奶嘴,隨著電音跳舞,騎著改裝機車行進的場景,為一種台灣本土特有的文化。

台灣民俗藝陣團體在出巡時無意間結合了電音與三太子,不料此種新鮮的表演形式大受歡迎,倣傚的民俗團體逐漸增加,進而形成一種台客文化的熱門象徵;2009年登上高雄世界運動會的開幕式後,又相繼於台北聽障奧運會、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等國際大型活動上演出。甚至在台灣以外地區也大受歡迎。

 

電音三太子已成為此種表演文化的一般性名詞,雖然民俗藝陣團體朴子太子會聲稱已申請版權註冊,但實際上該申請並沒有通過版權註冊。

雖然近年來電音三太子被部分媒體建構為台灣新興次文化的代表,但也有學者投書,認為電音三太子缺乏相關文化論述的支持,加上文化轉譯的困難,其實很難真正走入國際的空間。(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電音三太子-006.jpg

 

電音三太子-005.jpg

 

電音三太子-007.jpg

 

電音三太子-008.jpg

 

電音三太子-009.jpg

 

電音三太子-011.jpg

          

電音三太子-012.jpg

 

電音三太子-013.jpg

 

摘錄自由電子報  2010-9-12 一篇專文

電音三太子跳LADY GAGA還不夠

林毓凱

趁著花博潮,洛杉磯電音三太子日前在道奇球場跳女神卡卡以及開球的表演,不少媒體捧場報導,還算博得好評。不過,作為近年來台灣新興次文化代表的「電音三太子」,是否光靠幾個舞步就能邁向國際,其實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想將「在地文化」(local culture)起家的「電音三太子」推向國際,其實首要面對的困難就是文化轉譯的問題。文化認知有社會背景與生活經驗的基礎,相關社會、文化經驗的缺乏都會產生文化認知上的隔閡。因此,轉譯一項「在地文化」的困難,往往就在於沒有相對應的文化概念。

兩三度在國際場合亮相的台灣「電音三太子」,其文化內涵是否獲得充分的轉譯,一直都是未被討論的議題。特別是在華語圈以外的世界,電音三太子的翻譯/轉譯也一直付之闕如。

其實,莫說非華語世界中關於電音三太子文化轉譯的缺乏,台灣社會本身關於電音三太子的「文化論述」也還在摸索階段。如果說電音三太子可以代表某種台灣精神文化,那麼其內涵又是什麼?該如何書寫?

「入境隨俗,跳Lady Gaga(也就是電音三太子在美國的「在地化」)確實是本團(至少是個人)嘗試在美國本土觀眾前呈現「電音三太子」的初衷之一。表演前,本團也曾向道奇球場提交一份英文簡介,雖然礙於電音三太子在英語世界中資料的缺乏,道奇球場最後也以「台灣文化意象與童神,哪吒」(child divinity and the cultural icon of Taiwan, the third prince, Nezha)做簡短的介紹,台灣「電音三太子」的文化轉譯困難,也已讓筆者印象深刻。

想爭取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群,創新的舞步確實是必要條件。但若缺少相關文化論述的支持,跳再多的「韓國舞曲」,甚至敝團在美國跳女神卡卡,電音三太子作為台灣精神文化的代表,恐怕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作者為洛杉磯電音三太子舞蹈團<Techno Prince Nezha Dance Group>代表成員,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倫敦政經學院碩士)

  

電音三太子之sorry sorry remix

2:44 分鐘 | 2009827

 

好聽的三太子電音樂曲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