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上) 

 

八斗子位在基隆港的東邊,基隆山北麓的前沿,為東北角海岸公路的起點,原本是一座與台灣本島相距不遠的海上孤島。地質學者認為它屬基隆火山群的火山之一,大地陸沉之後,海水上升,才和台灣本島分離。由於兩者距離相當的近,中間僅隔一條小海溝,島的左側和台灣海岸形成一個先天造港條件很好的天然海灣,造就了後來的八斗子漁港。

 

據說八斗子地名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最初有八戶杜姓漁民渡海前來此地居住,所以稱「八杜仔」,由於「杜」與「斗」閩南語發音相近,後來演變為「八斗子」。另一種說法是,當年杜氏兄弟漂舟抵達的時候,所攜帶的米糧只剩八斗,所以將落腳地命名為「八斗仔」。第三種說法是藉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語Patau一詞音譯而來,過去台灣以原住民語諧音取地名的現象極為普遍,一般認為台北北投的地名也是源自 Patau。杜氏是八斗子本地最大氏族,前兩種說法都與杜氏有關,有人曾就地名的淵源探詢過當地杜氏族人,但大多數卻表示不知有此一說,因此,據信第三種說法是可能性比較高的。

 

 

八斗子-4045.jpg

 

八斗子-map.jpg

 

 

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年),杜氏家族來到八斗子以捕魚維生,選擇在島的西半邊定居,而這個地方之後形成漁村逐漸發展起來,就是現在的八斗里。其一,它是全島較平坦的區域,其二,它面向海灣方便出海捕魚,其三,它背後的七斗山阻擋了強勁凛冽東北季風的侵襲;這幾個因素使八斗里有理由成為八斗子最早開發的起源地。

 

八斗子-4024.jpg

八斗子-4028.jpg

 

八斗子-4023.jpg

 

八斗子-4032.jpg

 

 

1937年(昭和12年),日本政府為了電力供應,在八斗子將八斗子島和本島之間的海溝填平了,在填起的土地上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發電廠佔地4000坪,2年後竣工啟用,利用基隆和八斗子周邊的產沒為燃料,發電量達三萬五千瓦,是當時東南亞發電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從此,八斗子島就變成八斗子半島了。

戰後日本撤離台灣,發電廠由國民政府接收,交由台電公司營運管理,1953年(民國42年)曾一度擴建廠房,並修復二戰期間遭戰火波及的損壞,直到1983年(民國72年)才因某些考量而停機除役。發電廠近半世紀的運作期間,對當時仍是小小漁村的八斗子的發展,居功厥偉。

 

現在走訪八斗子,依然可以找到原始海溝和當年日本人填海造陸留下的痕跡。北部火力發電廠的舊址目前正在改建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有關電廠舊建物的去留曾一度引發各方不同意見的熱烈討論,主張保留者認為是在為歷史文化請命,主張拆除者則認為新館新建省卻很多麻煩,甚至將來考慮重新開啟海溝創造景觀。(日本人並沒有將海溝完全填死,而是很技巧的利用海溝引水構建電廠的冷卻系統。)

 

八斗子-4072.jpg

八斗子-4070.jpg

工程進行中的海洋科技博物館,經過興建過程中一波波的紛紛擾擾,很顯然進度已經落後,同一個決議案通過的屏東海生博物館都已經完成,並且營運多時。

 

八斗子海溝的東端在長潭里,曾經是發電廠引用海水的進水口,長潭就是當地人對海溝的稱呼。造陸後殘餘的海溝東段明顯可見,呈喇叭口狀,常見漁船在此並排停泊,水域面積不大,稱為長潭里漁港。漁港邊設有簡易的乾船塢,兩組滑軌載台露出水面,供漁船進行保養維修之用。長潭的入口建了堤防,留下一道門供船隻進出。後來基隆市政府將八斗子半島東北岬角開闢為垃圾掩埋場,在堤防上建了一座水泥橋供清運車進出,取名「平浪橋」,現今垃圾掩埋場停用了,正在進行生態復育工作,平浪橋反成為一處遊客駐足留連的特殊景點。

 

八斗子-4200.jpg

 

八斗子-4202.jpg 

                               

八斗子-4191.jpg

 

八斗子-4197.jpg

在平浪橋和北寧路上都可以清楚看見,發電廠舊大樓和海博館建築中的新建物,正是端端正正的座落在原本的海溝上,海水則由碧水橋下流入發電廠。

 

長潭里漁港港內水質相當乾淨,也沒有大型漁港的髒亂和污染,如果不是停泊漁船,幾乎不感覺到這裡是漁港。由於民房蓋得離港岸邊很近,看起來根本船隻就是貼在家門口,試想一下,如果把漁船換成遊艇,那將會是如何有趣的光景?? 尤其在夜間,橋和漁港在燈光的投照之下,完全透露出一種很自然而寧靜的美,全台灣首屈一指的 waterfront,豈不非此莫屬了!!

 

八斗子-4193.jpg

 

八斗子-4261.jpg

 

八斗子-4247.jpg

 

 

海溝出水口在半島的西側,同樣保留了未加覆蓋的一小段變身為「河溝」曝露在外,以碧綠色的河水流入八斗子漁港,這也是台灣極少見的海水河。

 

八斗子-4065.jpg

 

八斗子-4064.jpg

 

八斗子半島整個西岸都屬八斗子漁港的港區範圍,八斗子漁港是北台灣最大的漁港,本港和左鄰僅一道堤防之隔的碧砂漁港合稱「八斗子漁港」。1974年(民國63年),當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視察基隆之後,決定將原本的小漁港擴建,以彌補正濱漁港的不足,甚至取而代之,於隔年開始發工興建。19797月,第一期工程完工,本港啟用,並且將基隆區漁會辦公大樓和漁貨交易市場從頗具歷史的中正路二沙灣舊大樓,遷移到漁港對岸的新建大樓。

 

1980年,第二期碧砂泊區工程動工,1987年完工,開放給船隻作業。1992年,碧砂漁港全部完工,開始以休閒娛樂功能為主要導向,賦予了漁港新的功能和新的面貌。至此,八斗子漁港改造工程全部完成,耗時17年。

八斗子漁港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海深沙淺,具備了優良漁港的條件,使八斗子由一個傳統漁村,蛻變成一個現代化大型漁港、台灣有名的漁產加工區和親水休閒遊樂區,將來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啟用,必然使這個區域連成一條以海洋為主題的觀光、休閒、知識,乃至美食群聚的紐帶。每當太陽即將西落,夕陽斜照,彩霞滿天,漁船紛紛出海之時,「八斗夕照」即是著名的基隆八景之一,夜幕之後,海上漁火點點,明亮而閃爍,噗噗之聲時遠時近,那又是另外一番美景了。

 

八斗子-3998.jpg

 

八斗子-4001.jpg

 

八斗子-4005.jpg

 

八斗子-4019.jpg

 

八斗子-4007.jpg

 

 

漁港區以一道厚厚實實的水泥防波堤與外海區隔,堤外由密密麻麻的消波塊保護著,是漁人最愛的垂釣場所。堤頂視野寬廣,朝外可以遠望大海和孤立海中的基隆嶼,形狀多變的奇岩怪石和海蝕平台,朝內則俯視八斗子港區和隔鄰的碧砂漁港全景,看著忙碌的漁船進出港門,是長居水泥叢林的都市人一種全新的體驗。

 

但是,防波堤畢竟不是安全合法的場所,季風季節尤須特別注意忽起忽落來去不定的瘋狗浪,在防波堤上活動賞景是不被鼓勵的。在八斗子,當然還有更好的選擇、更安全的賞景地點--七斗山上的賞景公園、讓人留連忘返的望幽谷和化腐朽為神奇的潮境公園。

 

八斗子-4048.jpg

 

八斗子-4043.jpg

 

八斗子-4033.jpg

 

八斗子-4037.jpg

 

八斗子-4039.jpg

 

八斗子-4035.jpg

 

八斗子半島大部分面積被兩座不高的小山覆蓋,最高的七斗山標高101公尺,兩座山之間形成一條V形的山谷,一般民居房舍密集的分布在有限的平地和山谷地帶。相對於都市而言,道路多比較狹窄而標示不明顯,不少外地來的朋友都有進了八斗子找不到目的地的經驗,這當然也是提供給有關單位參考的。

 

八斗子-4084.jpg

 

八斗街,堪稱八斗子的主要幹道,和北寧路相接,路幅不寬。街的前段也屬當年填海造起的陸地,是八斗子商家店鋪比較集中的地方,也保留了一片綠地,約莫有一個足球場大。興建中的海洋博物館也在這條街上,將來可望成為八斗子的新地標,下一篇,我們往七斗山上走,再繼續來介紹八斗子。

 

八斗子-4020.jpg

 

八斗子-4068.jpg

 

待續

 

請見下篇      八斗子(下)

 

 

 

 

 

推薦要請p.jpg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