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賽德克巴萊.jpg

 

最近,魏德聖導演執導的「賽德克巴萊」在影展裡獲得壓倒性的多項提名,影片上演又票房大賣,魏導和賽片的聲名一時喧騰,有關原住民的話題又被人們提出來熱烈討論,要說「洛陽紙貴」都不足以形容。

 

無獨有偶,維克寫「八斗子」一文,提到八斗子地名由來和北投地名是同出一源,都由凱達格蘭語Patau一詞演化成。其實,台灣很多地方從凱達格蘭語音譯而定名,是很普遍的現象,例如,艋舺、金包里都是。在搜尋存檔資料的時候,看到這一篇文章提及凱達格蘭和北投,也講到早期凱族人生活和出於無奈的四處遷徙的情形,彌足珍貴的資料,把它全文照錄和大家閒談閒談並此分享!唯,時間久了不好查到原作者姓名,是一點遺憾。

 

尋訪凱達格蘭八里坌遺址 

 

「凱達格蘭」台灣平埔族中的一支,早在四百年前就已經活躍在整個台北盆地的北半部,從西班牙統治時代開始,短短百年間經過數次遷徙、人口凋零的情況,代表整個台灣平埔族的縮影。

 

民國八十五年喧騰一時的總統府前介壽路改名「凱達格蘭大道」事件,掀起了一股重視台灣本土歷史文化的熱潮。凱達格蘭大道取名自台灣平埔族中的其中一支;這一支許多人都很陌生的平埔族,其實早在四百年前就已經活躍在整個台北盆地的北半部,其中最早為人知的,就是分布在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口西岸的「八里坌」部落,不論是八里鄉名,或是「八里分」的閩南語老地名,都是從八里坌的凱達格蘭語而來的。這個部落從西班牙統治時代開始,短短百年間經過數次遷徙、人口凋零的情況,幾乎可說是整個台灣平埔族的縮影。

 

八里坌因飢餓而哭泣

「八里坌社」的凱達格蘭語是Parrigon,意思是搶劫船隻的地方,原來當地土地貧瘠,在蠻荒的古代,土人時常出海搶劫過往船隻,並對此視為是一種「合理的英勇行為」,而位於淡水河口的八里坌社人,便因此成為航海者口中惡名昭彰的海盜。由於八里坌多海盜,他們不僅數度搶劫統治北台灣的西班牙運糧船,也多次殺害深入部落傳教的西班牙神父,因此在明朝崇禎八年,遭西班牙軍隊焚毀村落,族人便渡河逃到關渡山區,從此八里已無平埔族的蹤跡。

 

當年八里坌社全盛時期,在挖仔尾附近有一座八里坌社的小社,凱達格蘭族語名為Harabe,中文寫成「嗄嘮別」,意思是指「因飢餓而哭叫」,原來此地正值山海之交,由於海邊無法種植小米,而後面的觀音山坡地也沒有多少野鹿可以獵捕,所以社人除了捕魚之外便無他途,因此部落中的孩童時常為了飢餓而哀號哭叫,由此可以想見,當年八里坌凱達格蘭人不得不當海盜的苦惱。

 

「嗄嘮別社」十三行

今天以紅樹林保護區聞名的「挖仔尾」河口溼地,地名應該是從嗄嘮別(Harabe)的諧音而來。當年大八里坌社被歐洲入侵者討伐而逃入關渡,有一支在淡水鎮竹圍里建立小八里坌社,另一支嗄嘮別人則逃入北投捷運線以南的稻香、桃源等里建立新社,社名還是叫做嗄嘮別,這個舊地名至今還存在官方的土地所有權狀上。

 

當年嗄嘮別社人離開之後,土地迅速為漢人所有,由於八里港的繁榮,三十年後就發展成熱鬧的商港,當時在挖仔尾海邊,還出現十三家貿易行雲集的盛況,所以地名稱為十三行,可是因為港口淤積,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地位就被淡水和艋舺取代,只剩下海邊的小聚落裡,還保有一棟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大宅,可以遙想當年港市富裕的情況。

 

台北盆地碩果僅存的「番仔厝」

直至目前為止,唯一還能找到凱達格蘭遺跡的地方,可能只剩下台北市區的北投了。北投這處地名的凱達格蘭語意為「詛咒」,原因是當年社人與入侵者爭戰而死傷累累,宛如是被下過惡咒一般,崇禎三年,西班牙人在此建立玫瑰聖母堂傳教,漢人則大約在萬曆年間抵達此地與社人雜居,康熙五十一年成立漢人村莊,不過到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起事時,部落仍然支持清廷力拒外敵,可見當時北投社仍然沒有在漢人的入侵下解體。

 

一八九六年,曾有日人訪問過北投社的頭目,而對凱達格蘭人的慷慨、熱情與念舊讚不絕口,只要是他看到的古物,頭目便不加思索的加以贈送。他並記錄凱達格蘭人當時已經住在蓋著茅草頂的閩南式土角屋,不過住屋都比漢人來的乾淨許多。此外,他也描述了凱達格蘭人的輪廓,他覺得北投社人有平額、塌鼻、大嘴、眼框深凹、體毛稀少與皮膚黃褐等特徵,尤其是年紀愈大的平埔族婦女就愈顯著,這暗示著年輕的平埔族已經和漢人通婚並迅速同化。

 

日治早年,北投仍分有上、下兩社,上北投因為擁有白陶土礦,而被日本陶器株式會社看中,社人被帶到警局嚴刑拷打後強捺指印而出讓土地,下北投則被徵收為跑馬場,這使得原始部落組織解體、社人分散四處,如今僅餘中央北路與捷運線交界口附近,一處低矮陋屋聚集的「番仔厝」,成為台北盆地碩果僅存的凱達格蘭部落遺址。

(轉載自台灣原住民月刊)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