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崁五福宮

6713.jpg

南崁五福宮,少數建廟和鄭成功軍隊產生直接關聯的廟宇之一。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國姓爺鄭成功率軍包圍南京(清朝稱江寧府),但這一戰先盛後衰,南京之役失利不得不退守廈門。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為尋求休養生息圖謀再起的根據地,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人、戰船數百艘,自金門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最終,於16622月逼使荷蘭人開城投降,退出台灣。鄭軍取得台灣之後,即於各地設立營盤,一方面撫番佈防,一方面以兵代佃,從事生產。

 

300px-Zheng_Chenggong.JPG

廈門鼓浪嶼鄭成功石像(網路照片)

 

6786.jpg

 

鄭成功選定玄壇元帥聖誕之日為興兵之時,大軍開拔出航前夕,在金門誓師並祭告天地眾神和大明諸先帝,虔誠祈禱玄壇元帥,呵護大明軍,保佑復台大業成功,並恭請玄壇元帥神像香火隨軍奉祀。

 

永曆十六年(1662年)春,一支軍隊進入台灣北部,登陸於南崁港,駐紮虎頭山下(即今五福宮現址)設立營盤,在樟樹下備置帳幕神案,奉安玄壇元帥神像及香火,全軍盡得玄壇元帥的神威護佑。之後續遣軍隊往鶯歌、淡水、基隆等地進展,參將陳絳純駐守淡水,千總蔡先熙駐守大本營(營盤口即今五福村)。

 

永曆十七年(1663年),千總蔡先熙建造茅屋,奉置玄壇元帥鎮守中館。  

永曆十九年(1665年)大軍征台順利,鄭經褒獎全軍將士,叩拜天地百神,並封稱玄壇元帥為「開台元帥」,將中館稱為「元帥廟」。  

 

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七月,鄭克塽歸順大清,東寧王朝結束。屯駐各地的軍士兵卒則解甲為民,或返渡故鄉或就地安居,由於很多兵士已在本地婚娶成家,所以留下的不在少數。這時千總蔡先熙已經七十一歲,也內渡福建漳浦安養晚年,特遺命屬下要妥善維護元帥廟,凡奉祀祭典等一概遵循成例,不可稍怠。相因成習,故有五福宮創建於永曆十六年(1662年)之說,至今香火世代相傳歷350年,這就是五福宮建廟的緣由。

 

6776.jpg

 

6781.jpg

 

6783.jpg

 

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北台灣日漸開發,平埔族原住民開始對漢人放佃招租,昔日南崁玄壇廟(元帥廟)逐漸就成為南崁社與坑子社等平埔族與漢人的信仰、生活、教育中心。  

 

6714.jpg

 

6715.jpg

南崁五福宮是桃園地區最古老的廟宇

 

6719.jpg

 

6722.jpg

 

6723.jpg

 

6726.jpg

 

乾隆四年(1739年)有坑子社漢人佃戶陳老備了二十四兩銀,委請南崁玄壇廟住持周添福代為報繳租谷,但周添福誤把租谷當成香油錢,全部作為玄壇廟重修廟宇之用,使玄壇廟才有了初步的規模。因此,周添福被信眾奉為五福宮的開基人。

 

乾隆五年(1740年)廟宇老舊崩塌,經鄉里信善斥資一度重修。

乾隆十五年(1750年),南崁玄壇廟住持周添福,專於宣道佈教,信者日眾,香煙愈盛,原建的廟宇已經不能滿足所需,於是於該年廢除馬舍,擴建廟基,周添福厥功最大,後人感念,設立「開基施主周添福」祿位乙座在廟內側廂供奉。

 

6774.jpg

 

6775.jpg

 

嘉慶十三年(1807年),廟宇再度重修,自此廟貌更為壯大,祭典更為殷盛。

道光三年(1823年)冬,舉行祈安建醮,今廟中獨存鎮宮之寶「道光參年冬,南崁暨各庄,元帥廟,祈安建醮,捐緣眾子弟同立」之石香爐乙座,至今已一百九十年!

 

6735.jpg

 

6736.jpg

 

6737.jpg

 

6738.jpg

 

同治五年(1866年),廟宇改建為前後二楹,增加後殿、拜堂,廟貌煥然一新,並增建「聖蹟亭」,亦名「惜字亭」乙座。

同治六年(1867年),將「元帥廟」改稱「五福宮」,並兼祀觀音佛祖、註生娘娘、五谷先帝、哪吒太子、天上聖母、國姓爺、齊天大聖、福德正神、馬舍公、印劍兩童爺等諸聖神。

             6733.jpg

 

6740.jpg


6745.jpg

 

6753.jpg

 

6756.jpg 

 

6758.jpg 

 

6762.jpg 

 

6763.jpg 

 

6765.jpg            

 

五福宮位於蘆竹鄉五福村,地屬鄉內上南崁人口聚集之地,故地方上多以「南崁五福宮」稱之。清朝時期有吳姓移民在此地建村,名為「吳厝庄」,因吳與五同音,村民又渴望多福,遂於後來改稱「五福庄」(今蘆竹鄉五福村),二次大戰之後定名為「五福村」。

五福宮正對五福路,位於五福路與五福一路的丁字形路口,宮前廟埕呈狹長形,建有一座四柱三門的牌樓。五福路兩側原來有六對(12支)燈柱,而今其中有一對已經遺失,不知所終。

 

6712.jpg

 

日治時期,大正十三年(1924年)九月大颱風,廟宇遭損嚴重,經五大庄民及大溪郡大溪街民之熱心捐助下重建,擴建為前中後三進,佔地一百五十餘坪,現今的廟貌即奠基於此時。

目前廟貌其大木構造及木雕、石雕、交趾陶剪黏、彩繪等裝飾均有藝術水準。其中交趾陶大師蘇楊水所留之正殿龍虎交趾陶更為本宮珍貴文物。

 

6739.jpg

 

6743.jpg


6728.jpg

附帶提一下,這一方匾額落款於民國九十四年四月,落款人當年手握大權位居萬人之上,而今卻因為貪瀆案身繫囹圄,匾方仍然高懸財神爺的大殿之上,看起來不禁令人覺得突兀而諷刺。我想廟方的做法是對的,掛著就有警惕的效用在,尤其對一些知法犯法心存邪念的人更有暮鼓晨鐘的意義。

 

日治末期,日本殖民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本省宗教信仰,當時本省籍蘆竹庄長帶頭將五福宮鎮殿玄壇元帥、印劍兩童爺等大型神尊運至桃園文昌廟內關禁;開臺玄壇元帥等小型神尊則由本地善信請回自宅中藏匿奉祀,祭拜時均需偷偷請出祭拜;光復後,才又前往各善信宅中與文昌廟迎請回諸神尊返廟奉祀。

 

6785.jpg

 

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於廟右側增建禪房大樓。七十六年間再由廟方提供土地和部份建設費用,與蘆竹鄉公所合建老人會館,景觀公園。

 

 

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改建後殿為二層建築,上為觀音佛祖殿,並建造「使者公蛇洞」以安置神蛇。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一月間,廟方重修太歲殿與後殿彩繪。同時將蛇洞一併改建,現在使者公蛇洞即為改建後之模樣。

 

6766-70.jpg

 

6746-48-52.jpg

 

相傳此神蛇,於永曆十九年(1665年)明軍在大樟樹下設置香案時,此神蛇就群棲於樹上保護香火,建廟之後廟內樑上、廟外樹上,蛇的數量多到難以計算,並且能與人親近。

民國十三年(1924年)擴建廟基時,基地內發現有蛇穴,穴中有蛇成群,民眾欲捕捉均未所獲,忽而蛇不知去向。建廟落成之日,忽然群蛇出現,齊集於宮前,當時人個個稱奇,都稱之為神蛇,名曰:「使者公」,民眾都不敢接近,而後忽然蛇群又消失無蹤。

宮前有大榕樹,樹下有洞穴,鄉民常見有蛇夜晚蟄伏其中,白天出到田野村莊裡去,也不會傷害人畜,只是貪吃附近農家的雞蛋。於是在民國六十六年間,信眾建議廟方建造蛇洞,將廟內外的神蛇收容於洞內,以避免對民家及香客造成困擾。

 

據說,當初神蛇會爬滿廟宇屋頂。而現今的神蛇有些為後來自南崁山上捕獲,神蛇與一般的錦蛇長相不甚相同,惟目前已經與一般錦蛇雜交,但還是有些許不同。現在廟方每天還是以新鮮雞蛋供奉給使者公食用,一般信眾進廟參拜也會以生雞蛋為供品。

 

6725.jpg

 

6789.jpg

 

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1985年),內政部為保存此一重要文化資產,明定公告,指定五福宮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武財神玄壇元帥趙公明

五福宮奉祀主神為趙公明,號「玄壇元帥」又稱「武財神」,為「五路財神」之一。

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武財神多為黑面濃鬚,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即趙公元帥。據記載,趙公元帥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傳說是三千七百多年前,武王伐紂時,趙公明為商朝奮戰,為國捐軀成仁,武王感於他的忠勇,追贈「元帥」封號。

 

趙公明得道後,玉皇大帝敕封為三十六天官之首,《封神演義》中,趙公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昇、「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鄧九公和「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加上「中路武財神」趙公明,合稱「天官五路財神」,掌管人間禍福,迎祥納福,追捕逃亡及四方財帛之責,為民間一般所通稱的「財神爺」。

 

6741.jpg

 

五福宮奉祀的主神武財神玄壇元帥,有關其聖誕之日有一則傳奇的說法。

玄壇元帥誕辰日原為三月十五日,但在民初的時候有天玄壇元帥突然失蹤,壽星不見了,誕辰慶典自然無法舉辦,急得主事者及鄉民正六神無主之際,不知為何,就在隔天早晨,發現廟口倒下了四名大漢呼呼大睡,並有神轎及主神玄壇元帥一尊。

嗣後,據說當時宜蘭方面也有廟宇舉辦玄壇元帥聖誕慶典過火儀式,就在儀式當天,玄壇元帥突發神威,押著神轎飛奔回到南崁五福宮。從此以後,五福宮就明定三月十六日為慶祝主神玄壇元帥聖誕千秋的紀念日。

 

6790.jpg

 

 

 

Google map 南崁五福宮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