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腳下的故事(下)

台北市的北邊,基隆河的兩岸各有一座小山丘,位於河南側比較小的一座是「圓山」,標高36公尺;另外位於北側比較大的一座的是「劍潭山」,標高153公尺。依照地質學界的說法,6000年前台北盆地還是一個大湖的時候,這兩座山是冒出水面而底部相連的小島。後來,大湖逐漸淤積乾涸,基隆河從兩山中間流過,長年的沖刷切割後變成現今的樣貌。

 

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曾經把這兩座山搞混了,誤以為劍潭山也是圓山的一部分。因為1950年代以後,如圓山大飯店,圓山育樂中心等建在劍潭山上的建物都以「圓山」為命名。兩年前,我曾經在劍潭山上找尋「圓山貝塚」,結果發現找錯地方了。

 

圓山腳下這一段基隆河,和「台北城」的興建有關。1879年(光緒五年)台北正式開府,便有建城的「立案」。在克服土質問題之後,於1882年開工,而正式完工於1884年(光緒十年)。

當年建城所需的大量石材係取自現今內湖的金面山,由於陸上沒有車,河上沒有橋,巨型石塊便由內湖渡頭上船,藉基隆河水道經過圓山腳下連接淡水河,再從北門外的淡水河邊開一條水渠到北門城下,這一條水渠除了運送建材之外,後來也成為護城河。完成了台灣史上唯一全部用堅硬的石條所砌成的石城,也是唯一長方形的,清代最後一座風水石城。

至今,內湖金面山上仍留有清代採石場的遺跡。

 

1900年(明治33年),台灣神社起建的前一年,台灣總督府進行「市區改正」,將台北城所有護城河填平,並且局部拆除妨礙道路通行的城牆,其中包含了「西門」。到1904年(明治37年)底,除了現存的城門之外,所有城牆幾乎都已拆光。台北城從1884年竣工,到1904年拆除,實際完整使用不到20年,成了最短命的城牆。

1909年(明治37年),利用台北城拆除後的牆基開闢的四十公尺寬的「三線路」完工。其中的東線(現今的中山南路)正好銜接闢建於1901年的「敕使街道」,山不轉路轉的又轉回到了圓山腳下。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改名為現在的中山南、北路。

拆除城牆闢成寬闊的道路,路面上設置了兩條綠帶(安全島),將路面分為「三線」,所以稱為「三線路」。四條三線路即今日的台北市中山南路(東),忠孝西路(北),中華路一段(西),愛國西路(南)。

「圓山」又因為中山南、北路在交通上地位的崛起,快速發展成了台北及其周邊具有相當特色的傳奇之地。

 

大約西元前20004500年前,台北盆地是一個鹹水淡水交雜的大湖泊,圓山還是一個露出水面的小島嶼的時候,島上便有了人類的足跡。

 

1896年,台灣總督府派專家到台灣展開調查。1897年,伊能嘉矩在圓山的西麓發現無數貝殼,推斷為史前時代人類食用貝類後所遺留,所以稱「圓山貝塚」。之後陸續發現石、玉、陶、骨角器及墓葬,便確認史前時代圓山為有人類居住的小島。

1918年,圓山西側出土一塊巨大的砥石,經考證是為史前人類用來磨製石器的打磨工具,這塊砥石現保存於臨濟護國禪寺。1935年,台灣總督府指定大砥石和圓山貝塚為「史蹟」。

1988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宣告圓山遺址為國家第一級古蹟。1995年,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規劃設計圓山遺址為圓山史蹟公園。2006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重新指定圓山遺址為國定遺址。

 

提起圓山,五、六年級生最印象深刻,最充滿記憶的,應該是「圓山動物園」和「圓山兒童樂園」。

1913底,日本人片山竹五郎率領「大竹娘曲馬團」(馬戲團)到台灣來,在台北、台中、台南巡迴演出。由於片山竹五郎對飼育動物有興趣,加上台灣氣候溫暖,便於191445日在圓山開設他的動物園。由於飼養動物需要龐大支出,1915年,日本台北廳政府將才草創不久的圓山動物園買下來,改為官營動物園。所以相關文件均記載,圓山動物園設立於1915年。

1946年,日本人退出台灣,動物園由台北市政府接管,稱「台北市立動物園」,不過,一般民眾都慣稱為「圓山動物園」。後來,緊鄰動物園北側又建了兒童樂園。1986年,由於圓山原址無法再行擴建,於是動物們舉家南遷到木柵,改稱「木柵動物園」。

1986914日,動物們在數十萬民眾的夾道歡送下,一路南下走了14.3公里到木柵新園。遊行隊伍除了20輛運送動物車外,還有警車開道,國旗、市旗、園旗車以及醫護、動物親善大使的車輛,總共38輛,堪稱盛況空前。

 

1489

木柵動物園

 

木柵動物園遷移之後,舊有園址劃歸兒童樂園使用。兒童樂園是俗稱,正名為「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屬於1914年興建的圓山動物園後期擴建的一部份。落成於1934年,主管單位為台北市役所;原本名稱為「兒童遊園地」,與動物園合併經營。

由於遊樂園位於1933年方改建完成的第二代明治橋頭,在那個庶民旅遊尚不普及的年代,本地成了最新最熱門最著名的觀光景點,從下面的圖片可以一窺當年的盛況。

p-第二代明治橋2

圓山公園前的敕使街道與明治橋頭(圖片來源:網路)

 

兒童遊園地於1946年連同動物園轉由中華民國台北市政府接管,並與圓山動物園分開經營。1958年,處於中山北路旁的兒童遊園地更名為「中山兒童樂園」,改名後的遊樂園曾經一度改由私人承租經營。

1967年,台北市改制,1968年,中山兒童樂園又改為公營,並在1970年,再與圓山動物園合併經營,稱為「圓山動物園附設兒童遊樂場」,不過即使更名,普遍仍被通稱為「兒童樂園」。

 

9226

 

9227

 

9224

 

9247

 

在兒童樂園旁,濱臨基隆河岸的圓山腳下,行人罕至和車輛不容易發現的中山橋邊,靜靜的樹立著一塊墨綠色的大理石石碑,這裡是清末台灣名儒陳維英,晚年幽居之所「太古巢」的遺址。

所謂「遺址」,也僅止這一方台北市文獻會立於民國724月的石碑而已,原有屋舍庭園早於1901年日本人建台灣神社開闢明治橋引道的時候已經拆毀了。但見石壁上留一個五公分見方的方洞,這個方洞是否和「太古巢」的遺蹟有關,就不得而知了。

 

9236

 

9242

 

陳維英,字碩芝、實三,號迂谷,淡水大隆同莊人(大龍峒,今台北大同區),1811年(嘉慶16年)生,1869年(同治8年)卒,年59

碑文記載:「咸豐九年(1859年)捷鄉試,授閩縣教諭,衡鑒精當,時論推許。秩滿,捐內閣中書,不仕」。歸台之後,他先後掌教仰山和學海兩書院,並任明志書院講習,致時人尊呼為「陳老師」。他在家鄉作育英才甚多,大龍峒能有「十步一舉,五步一秀」的美譽,實在是他的功勞不淺。

1862年,戴潮春起義,北台灣騷動,他和地方士紳合辦團練,以保衛鄉里,因功獲賞戴花翎。晚年建書齋於圓山劍潭之畔,稱:「太古巢」,「太古」二字台語音似「ㄊㄞㄍㄜ」,有「骯髒、癩痢」的意思,實在是文人取其不雅自謙、自嘲之詞。

 

9243

 

9245

 

9249

 

9251

 

9254

難得一回步行在圓山腳下,走上中山橋,放眼望去層層疊疊都是橋。有句話說:「路歸路,橋歸橋」;但是,在這裡橋是路,路也是橋。高興的是,台灣交通建設的進步,創造了生活的方便;憂心的是,遮蔽了青山流水,人的視野變短了,再看混濁的河水,一根根粗大的橋柱直插基隆河中,到汛水期會不會阻礙水流呢?

中山高速公路內湖至圓山橋,1977年通車。汐五高架(十八標高架公路),1997年通車。新生北高架公路,1983年通車,2009年重新整修。台北捷運桃園機場線高架,興建中。

 

9253

圖的右方,正是已經拆除的「再春游泳池」舊址,位在中山橋北端,中山高架橋下,劍潭活動中心後方的基隆河畔。右前排放一列列的長方形物體,就是飽受爭議後仍被肢解的舊中山橋(明治橋)「殘骸」。

雖然在台北花博期間,為求觀瞻而在殘骸上圍上圍籬,蓋上帆布,雖教古不至蹟蒙塵卻泡在水裡。十年過去了,當年「一年重現原貌」的承諾隨著時光流逝而煙消霧散,在「地點難覓」和「經費短缺」的理由下,實現之日遙遙無期。不禁再一次抱怨,政治人物的輕言和草率。

 

9256

橋下堤防邊佇立著孤零零的「李再春銅像」,日夜看守著一堆水泥殘骸。

「李再春」當年是勵行中學初中一年級學生,1965年因為在新店溪拯救溺水的孩子,不幸滅頂捨身,隔年救國團成立「再春游泳池」紀念李再春義行,為讓窮苦孩子有便宜安全的戲水場所。

「再春遊泳池」建於1966年,為19601980年代台北市最大的公眾游泳池。游泳池「再春」之名,是紀念捨己拯溺的李再春,李再春銅像便設置於游泳池內。1992年,台北市因乾旱嚴重水荒,市政府宣佈暫停營業,隨後三座泳池曾填平成為溜冰場;數年後,溜冰場亦拆除。而今留存可供憑念的,僅這一座銅像。

 

9258

 

9268

現在圓山飯店的位置,正是建於1901年,戰後拆除的「台灣神社」的原址。除了板橋林家奉獻的一對石獅以外,昔日台灣神社的附屬建物已不留一物。

目前最有名的散失物是移至國立臺灣博物館(228公園)大門口,由滿洲國贈送的兩尊銅牛。另外,兩隻狛犬放置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對面的劍潭公園,一座宮燈被移置在位於中山北路之兒童育樂中心出口處,一部分鳥居則旅居到了三峽祖師廟。

 

9278

鎮守在劍潭公園入口,原屬於台灣神社的兩隻狛犬。

 

9271

 

9273

 

9274

中山北路上歸屬救國團的劍潭國際青年活動中心」,園區內的水池曾經是台灣神社和明治橋興建期間,被用作浸泡木材的蓄木池。

 

從美術館、台北故事館,過中山橋,到劍潭活動中心,短短兩三百公尺的中山北路,走了近兩個小時。一路走著一路想著她曾經的點滴故事,又想著當前時空的人與事,我們看得到一百年間的變化,誰知道一百年後又將會是如何??故事末了,看完照片,說說看你的想法!!

                                           

9279

 

9286

 

9287

 

9289

 

9293

 

9300

 

9306

 

9309-10

 

9314

 

9315

 

9318

 

9319

 

9320

 

9322

 

9325

 

9329

 

9333

 

9337

飯店前花圃兩側各有一條龍,看起來非常面熟。原來牠們在今年元宵燈會的時候駐守在台北仁愛路圓環,臨別尚且約定明年見,而今雲遊到此了

 

9342

花圃前方這一對黑黝黝的石獅,是台灣神社拆除後唯一留在原地之物。你如果知道它的來處,你就會瞭解為什麼留下的是它?因為它來自板橋林家,流著純漢的本土的血液。

 

9354

 

9363

從劍潭山的高處回望,看到圓山飯店金黃色屋頂和屋角上兩隻極不搭稱的「螭吻」,「螭吻」和屋瓦有色差,猜測應該是飯店在1995年遭受祝融之災後加上去的。

花草長得很高,俯視下去看不到河,看不到橋,看不到圓山,但憑記憶去想像。想像一百年來發生在這裡的故事,是事實卻很模糊。突然下雨了,下得又狂又急,前方景物變得霧濛濛。

有一天,今日眼前這一切也會變,變成明日的歷史故事,功過是非由後人來評斷。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