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

國定古蹟

創建年   西元1840

指定年   西元1983

   關塞

   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旁,民族英雄紀念碑對面山上

 

二沙灣砲台建於在1840年,當時正值中英鴉片戰爭,英國軍艦攻擊基隆港,台灣兵備道姚瑩、台灣鎮總兵達洪阿受命興建砲台,最初砲台位於山下的基隆港邊。後來,英國軍艦被鎮守在二沙灣砲台的清兵擊退。

1884年清法戰爭時,法軍攻打基隆港,二沙灣砲台被炸燬。

戰後,劉銘傳鑑於二沙灣砲台為鎮守基隆港口出入的要津,大約在1885年或稍後,在二沙灣海邊的山上另建新式砲台,將全區分為營盤區和砲台區,用以防禦北台灣的門戶,並題為「海門天險」。

 

「二沙灣砲台」歷經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役,深富歷史價值。

雖然在多場戰役中被摧毀不少,但城門、營舍牆基、大石階梯、砲座、子牆及彈藥庫,仍保持得十分完整。尤其這座砲台是國人自行設計建造,因而彌足珍貴;又因居高臨下,視野寬廣,景觀絕佳,相當值得造訪。

 

3234

 

二沙灣砲台又名「海門天險」,城門朝西南,為標準的中國式城門,門楣題有「海門天險」四字。

城門兩翼為城垣,上築有雉堞,並設有射口。進門後為一處大平台,左右仍保存有許多營舍牆基。上了大石階後,分成兩個砲台區,都朝向北方可監控港口的進出。

 

3218


3215

 

3206


3204


3205


p-104


3183


3222


3230


3212


3213


3208


3207

 

p-093

 

3118

 

p-032-33


3256

二沙灣砲台俯視基隆港


p-154

置身密林中的「海門天險」


營盤區

營盤區座落於二沙灣高地,為當時軍隊駐紮之營區。目前兵房已毀,僅存外圍營牆,營牆以石塊採人字形交叉堆砌,做法簡潔有力。營房分成左右兩區,中間為出入之通道,與城門和大階梯銜接。

 

3200


3201

 

p-079


3199


3197


3239


3126

 

大階梯

為營盤區通往北、東兩座砲台的主要通道,以石塊鋪成階梯,共有69 階,兩側以木材架設扶手,總長約19米,寬約8米,坡度極陡,約達35度。

3195


3238

 

3214


31870

 

東砲台

東砲台較北砲台空間更寬闊,火力更強大,配備兩門砲,其中一門為德國製「阿姆斯特朗後膛八吋」巨砲,目前展示於砲台的是新近仿製的模型砲,原砲是毀於戰火或是已經散失,不得而知。(應該不至於收藏起來了!)

 

3190

 

3137


3134


3150


3148

 

p-047


3131

 

 

北砲台

北砲台為二沙灣砲台的兩座主力砲台之一,火砲首線指向基隆港,可控制當時出入整個港口區的船隻。

 

3191


3194


3111


3109


3115

 

3125


3124


3121

 

p-036


31300

 

 

古井

古井內徑1.2公尺,外徑1.8公尺,內壁為石塊堆砌,是砲台區內的主要水源。由其設置位置來看,應不為供應生活必須之主要水源,而是作戰時冷卻槍砲用的軍事用水。

 

3129


3252

 

在砲台區裡有數個這種水泥桶」,想必是在作戰的時候盛裝槍砲的冷卻水用的。


3179


3240-47-49

 

 

古墓

光緒年間來台駐防的兵勇,常在客死異鄉後就地埋葬,並於墓前以刀劍刻石立碑,文字內容多為某營某隊某哨,及其姓名、籍貫、卒年。現由石碑記錄「銘字營」等文字資料,可為劉銘傳軍隊曾經駐守之明證。

3250

 

燃起風華   砲台再現

基隆市政府在二沙灣砲台舉辦燃起風華,砲台再現」活動,吸引民眾來此體認基隆在地寶貴的文史資源和發思古之幽情。

 

3180


3154

是表演?是節目秀?是模擬史實?總要有幾分用心。二沙灣砲台建於清代,使用於清代,圖中這位扮演的武將,不知服裝是否考證過?


3139


3159


3167

 

p-058


3178


p061-68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