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上外白渡橋

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十九世紀舊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位於蘇州河下游河口,黃浦公園西側,橫跨蘇州河連接中山東一路和東大名路,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樑,橋身長52.16公尺,寬18.3公尺,是上海市區和滬北、滬東之間的重要通道,雖然是一座歷史老橋,每天仍然負載著很高的人車流量。

 

074-5840 

蘇州河原來便是吳淞江本身的一個河段,租界初期被外國人不明究理的改了名稱。現在在官方的正規檔案中,蘇州河的名稱還是叫做吳淞江。

吳淞江古名為「松江」,後因流域在古代吳國境內,所以被改稱為「吳淞江」。發源於太湖,穿過江南運河,全長125公里,流經蘇州、昆山、嘉定等地,上海境內有54公里,在「外白渡橋」附近注入黃浦江。

上海開埠後,由於英國人發現可以乘船從這條河到蘇州,所以叫它為「蘇州河」。一直到現在根據當地人的習慣,以北新涇為界,吳淞江上游稱為「吳淞江」,而北新涇以東的吳淞江下游,進入上海市區後,上海人稱之為「蘇州河」。

 

075-5838 

076-5839 

077-5844 

sh5855  

現今的外白渡橋,已經是第三代。

 

第一代「」建於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一座木造橋樑。當時英國人已在外灘建立租界,由任職怡和洋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夥同20餘名洋人(其中包含鴉片販子)集資設立「蘇州河橋樑公司」投資建造。橋長137公尺,寬7公尺,設計為活動橋面,可吊起供船隻通過。

 

威爾斯等人造橋純粹為了牟利,並聲稱上海道台特准許其專利,人行需繳「過橋稅」,且只向華人收稅,外國僑民車輛及僕役一概免收。繼而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置義渡,免費將兩岸華人擺渡過河,以示不屈。市民因過河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於眾怒難犯,於1876年在威爾斯橋旁邊造了一座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當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Garden Bridge),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

從此,這裡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拆除,這「花園橋」也就成了第二代「外白渡橋」。後來數十年,民間由「擺渡」口傳成「白渡」,又由於它靠近河口,上海人稱「外」,於是,「外白渡橋」便約定俗成地沿襲了下來。

068-5830  

078-5853-2

 

光緒年間,木橋幾經修補,已經不能應付日益繁重的交通需要,租界當局決定另建新橋代替。籌建時曾考慮鋼鐵橋和木橋兩種設計,最後選擇了鋼結構橋,並交由英國的克利夫蘭橋樑建築公司製造鋼件。

 

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鉚接鋼桁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台和橋墩,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

新橋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啟用,橋寬60英尺(車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長171英尺,成為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樑,由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鋼材從英國進口,亦由英國工程技術人員完成橋樑的設計和施工。

085-5874 

089-5886 

sh5867  

 

1937年上海淪陷,當時中國人過橋都要畢恭畢敬地向在橋頭站崗的日本兵鞠躬,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毒打或罰跪,甚至被狗咬。而在橋的東南面,就是記載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一段屈辱歷史的「黃浦公園」。

年逾百歲的外白渡橋默默承載著城市的榮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如今的它每天讓中外遊客架起相機,對著彼岸高聳的新建大樓拍照留念。在許多遊子心中,外白渡橋的身影卻已化成一縷抹不去的鄉愁。

079-5858 

080-5859 

082-5870  0

sh5876  

 

外白渡橋每天有近3萬輛次的車從橋上駛過,人們對這一百年城市地標已習慣的熟悉到無視歷史歲月所加諸的沉重負擔。直到200831日它的巨大橋身被從蘇州河黃浦江交會處的橋墩上卸下,才驚覺到百年鋼橋已經垂垂老矣。

20084月,外白渡橋除橋墩以外部分被拆解成兩大段,送往位在長江口的上海船廠進行大修,到20093月大橋才以「修舊如舊」的原貌回到原地。

完成大修後恢復原位的外白渡橋,據估計其使用壽命將可望再延長50年。

 

200942日,外白渡橋「城市之光」燈光系統開始試燈。新的系統採用全彩LED燈具,不僅可呈現出多種交替變換的豔麗色彩,還大大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隨後,外白渡橋在同年410日正式亮燈通車,當時還成為上海一大盛事。

081-6798 

083-6806 

084-6810  

086-5881 

087-5882 

088-5883  

090-5893 

091-5894 

092-5895 

093-5897 

094-5896 

095-5875  --

 

看了「外白渡橋」不禁感慨起來,對岸不遺餘力的保存古橋,並且不計人力物力機巧的將橋身整段移位維修,「修舊如舊」的讓古橋再續生命。然而,同樣具有百年歷史的「台北中山橋」,如今安在?

註:中山橋原在台北市中山北路跨越基隆河,為混凝土建造,造型優美,始建於1901年,修建於1933年,日據時期稱「明治橋」。(請按圓山腳下的故事(上) 看「台北中山橋」)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