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
艋舺,現在稱為萬華,是台北平原最早開發和最古老的聚落。清康熙48年(西元1709年),福建泉州人開設陳賴章墾戶招集漳州、泉州兩地的人,來台對佳臘堡(也稱加蚋堡)進行開墾。以泉州人為主的福建移民進入原住民居住的「沙麻廚社」 (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一帶),建立了最初的拓墾據點。隨後移民在此愈聚愈多,從淡水河邊逐漸向東擴展,市街於是形成。
艋舺龍山寺始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由泉州來台灣的晉江、南安、惠安等三邑的移民合資,並恭請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經歷了清代、日據與光復後三時期的變遷和多次的修繕,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政府列管保護的國家二級古蹟。
據說當年有一個人,在工作時把從家鄉帶來的觀音菩薩香火掛在一棵大樹上,工作完畢卻把香火給遺忘了,到了夜晚香火竟然發出光芒,更奇怪的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所以信徒就選擇了那個地方興建龍山寺,建廟工程從西元1738年開始,到1740年完成。
有此一說,龍山寺創建時,艋舺地區經常遭受火災,於是延請堪輿家張察元堪驗風水,認為該處是一「美人穴」,於是在寺前空曠地開鑿水池供做「美人照鏡」,藉以 保護艋舺風水。這座水池名為「龍山寺池」,佔地廣,景色相當幽美。而「美人照鏡池」開鑿後,艋舺居民竟也不再受回祿之苦。
日本據台時期大正八年(1919年),為了開闢今日的廣州街,龍山寺將水池填土建為龍山公園,但仍保持一處噴水池,同時龍山寺還將公園土地捐贈台北市市役所,這公園即現今十二號公園(艋舺公園)所在。
美人照鏡的噴水池
以前台灣海峽又叫「黑水溝」,因為風強浪大常常威脅往來船隻的安全而得名,移民都使用石板來壓艙,以求穩定行船平安渡海來台,而這些卸下的石板,後來也就用來舖設龍山寺前廟埕。
龍山寺廟埕的石板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多坪,坐北朝南,成日字形佈局,為中國傳統的三進四合院宮殿式建築,分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牆面文字及雕工圖像生動精彩,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下面這張圖是龍門左邊的青石雕窗,中間圖案的故事是「呂布戲貂嬋」。
青石雕窗
光緒十二年,劉銘傳對艋舺地方人士的義行及軍功非常感激,同時相信這是觀世音菩薩的靈驗,於是奏請光緒皇帝賜頒了一個「慈暉遠蔭」的匾額。因為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歲月,匾額字跡已經斑駁,現在看到的是後來修補過的。
慈暉遠蔭
位於天井中間的主香爐,與眾不同的是香爐上有俗稱「憨番扛廟角」的四個趣味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的高舉雙臂托住金光閃閃的香爐頂蓋。天井兩旁的護龍上方還有鐘樓和鼓樓,早上敲鐘、晚上擊鼓,真是每天以暮鼓晨鐘來提醒世人。
天井的主香爐
鐘鼓樓
艋舺公園(十二號公園)
艋舺公園位於,原名萬華十二號公園,取萬華原地名─艋舺為名。艋舺意為獨木舟或獨木舟聚集處,為原住民語〈Moungar〉之音譯。古代萬華為原住民乘獨木舟於萬華一帶貿易運輸,漢人遂以艋舺作為地名。公園北面隔廣州街與艋舺龍山寺相接;西面為西園路,南面隔和平西路三段與龍山商場、萬華區行政大樓相望;東隔和平西路三段100巷,與西三水街市場相望。總面積13618米平方。
1740年(乾隆五年)艋舺龍山寺完工。由於風水上地形為〈美人穴〉,遂於寺前開鑿一蓮花池,形成所謂〈美人照鏡〉。1924年(大正十三年)龍山寺整修,並於此地興建公園,以龍身噴水池作為鏡池;1927年(昭和二年)開園,稱為龍山寺公園,為眾多臺北市戰前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之一。1992年(民國八十一年),台北市政府回復該用地為民俗公園。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市府委託羅墀璜建築師做公園規劃。1999年(民國八十八年)二月十四日開工動土,由當時台北市長馬英九主持。費時六年,2005年(民國九十四年)一月二十二日啟用。
地下一、二樓為地下街,地下三、四樓為停車場。北側為星象標誌,其餘三面由ㄩ字型的迴廊。中央為公園樹木綠地區;取艋舺龍山寺之龍字,作為設計要素;並設有龍型船雕塑(位於迴廊)、美人照鏡池(位於星象誌旁,又名佛祖之鏡)等藝術作品。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出了捷運站旁邊就是艋舺公園
一對銅麒麟日夜守著公園大門口
公園裡的造型藝術_鐵龍舟
一幅美人照鏡圖
公園裡一對小情侶在散步
午後迴廊下留連聚集的人群
艋舺觀光導覽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