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的貓
貓空沒有貓,猴硐沒有猴…!!
貓空沒有貓也沒有猴,猴硐沒有猴卻有很多貓……。
「空」是台語「坑」的轉音,「猴硐」最早叫「猴洞」,坑和洞都是山裡面動物群居的地方… 據說,以前貓坑住了很多貓,猴洞住了很多猴。
很早很早以前,台灣北部在基隆河源頭的地方,山巒起伏,山頂長年雲霧靄靄,山裡有洞,住進來了很多猴子。後來,人們溯河而上,也在這裡住了下來,這個地方取名叫「猴洞」,曾經改名叫「侯硐」,現在叫「猴硐」。
很多年之後,人們發現山的底下藏有很豐富的煤炭,於是開始採礦,人漸漸多了,猴子漸漸少了。礦坑一處處開,運煤鐵路也通了,又建了一座當時號稱東亞設備最先進的整煤廠和一座跨河運煤專用的三層鐵橋,「瑞三礦業公司」成立,造成了向來默默無聞的偏遠山城一時風光。
隨著煤源採盡,煤礦停產,熱鬧的山城又逐漸回歸平靜,沒有了採礦工人,沒有了運煤列車,當年的猴洞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日本人留下的鳥居,但是碧綠的河水依然的流,山頂的雲霧依然籠罩山頭。猴硐成了平溪線鐵路的一個過站,留下一座傾廢的老舊廠房和依然佇立河面的斑駁拱橋,供給假日的遊人前來憑弔和懷舊。
不知從何時開始,也不知如何開始,山城裡住進來了很多貓,黑白花黃各形各色,和當地居民融成一片,據說有數百隻,對來訪的陌生遊人也不害生,任摸,任撫,任抱,任由餵食。在民宅的屋裡,廊簷下,矮牆上,小路邊,花叢樹蔭下,甚至火車站候車室裡,都成了牠們的嬉戲休憩場所。
猴子沒有了,採礦沒有了,貓的出現替補地方吸引外來遊客成了注意的新焦點,眾貓大剌剌的公然亮相,有在牆頭瞇眼瞌睡的,有在角落邊搔首弄姿的,有對陌生人冷眼旁觀的,有在小路漫步獨行的,有在花圃間伸懶腰曬太陽的,有露出楚楚可憐樣等待遊人投給食料的…,千姿百態,無所不有。
Vic 不曾養過貓,不懂貓性,對貓不算喜歡,也不至於厭惡,始終抱持著敬而遠之,付出全然的欣賞之愛,倒不料本地的貓對Vic也不嫌惡,隨我肆意取鏡。
無意間,鏡頭中出現一齣殘酷的,血淋淋的貓咪版「小三奪愛」的場景,彷如人間連續劇上演的戲碼。
場景一,女主角有了新歡不要舊人,鐵了心腸頭也不回就走,男主角萬般無奈呆坐門口,明知女人變心想留也留不住了,不敢淚眼相送,只好看著他處暗自愴然神傷…
場景二,殘酷的畫面來了,當鏡頭往下一攀,哦… 原來如此,一切都明白了。第三者赫然出現,似乎早已經等在門外了,並且展現出儼然一副勝利者的傲慢。看看男主角的失魂落魄,女主角的猶疑徬徨,第三者的漫不經心,咦… 三個角色的走位和表情,真像經過那位高明導演的巧思安排。不知動物世界也有小三氾濫…??
看著,想著,發呆了…!! 忽然同伴喊到:喂,回神,回神…,別入戲太深了!! 再看看時間,該是回程的時候了,人生何處不是戲,動人就是好戲,難怪一齣連續劇可以推拖拉演了四百多集…
幾年前有一隻白身黑斑紋的貓,名字叫「黑鼻」,每天都駐守在火車站,看著火車進站出站,看著遊客來來往往,當地人給牠起了一個封號,叫「永遠的列車長」。一年前,黑鼻死了,再也不能每天到車站來巡遊,人們為牠在站內立了一座像,寫了牠的事蹟,從此黑鼻列車長的替身,每天會站在候車室的某個角落,向往來的遊客微笑招手。Vic好奇的是,這是人類有情,或只是招徠的手腕…??
卻也沒想到,這些列車長公仔也都變成了黑鼻。
有人專程為遊客製作了賞貓地圖…,再見了猴硐…!!
Vic後記:賞貓固然是塑造地方特色,招徠遊客,有助地方發展,但是貓群與人雜處,疾病傳染的防範和環境衛生的維護卻是輕忽不得。據瞭解,猴硐目前約有貓口總數三百多隻,鐵路以南大致分為三個群落,多數有人餵養,鐵路以北包含車站則有部分外來放養的流浪貓,雖有民間自發團體向外推廣賞貓活動,大體而言尚缺乏有效管理。甚至當地傳言,有人利用養貓之名公開對外募款,款項卻未全部按計劃用作輔助貓群飼養、保健和地方衛生維護的經費…,實在有必要提醒各界愛貓人士和有關部門應給予適度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