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之美
碧潭位於台北捷運新店總站附近,風景秀麗,交通便利,為台灣昔日八大景之一,是台北都會區民眾假日旅遊休憩的好去處。新店位居台北盆地東南邊緣,早期先有秀朗社人、泰雅人,過著捕魚狩獵的部落生活。十八世紀初,漢人將犁耕的農作方式帶進來,改變了此地原有的景觀。
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閩南人渡海來台開墾,逐退泰雅族人之後,在碧潭東岸興建店鋪成街,為區別於大坪林的「店仔街」而稱名「新店」。另一說是道光年間,泉州人林章存於現今碧潭左岸墾荒,在通往烏來山區的道路旁建造小屋,開設店面,後因山洪沖毀街屋,重新整建後,為區分新舊店街,而稱「新店」。
1909年,日治時期設立「新店支廳」,1920年又改設「新店庄」,臺灣光復後名稱「新店鎮」,1980年改制為「新店市」,2010年改制為「新北市新店區」。
新店溪是台北盆地主要的灌溉水源地,早在二、三百年前先人在此區域開發時,便被運用進行水力灌溉工程,帶動了整個大臺北地區的繁盛。其中「瑠公圳」即為最著名的灌溉工程。
現今的新店老街(碧潭周邊的新店路一帶),早期樓房成排。根據老一輩長者的描述,早年這一區域可說是新店市商業極為繁華、興盛之地帶,各類的雜貨、五金、商店、市場攤販林立。昔日淡水河運可以溯源至此,故為烏來、安坑、景美、木柵一帶農作物和生活用品的集散地,亦是山上居民的購物中心。
碧潭雖稱為「潭」,但它其實不是真的湖泊,只是因為地形造成一段比較寬闊的河面。曾有一度因為新店溪上游修築了翡翠水庫造成碧潭水位嚴重下降,後來在碧潭橋下築了攔水堰幫助碧潭積蓄水量,才保持了舊日美景。
戰後,國民政府副主席孫科曾來台遊歷到碧潭參觀,稱讚碧潭的美景並在吊橋頭西岸旁的大岩壁上題上「碧潭」兩字,當年孫科的題提字至今仍然清楚可見。
新店溪把大坪林和安坑分隔成東西兩岸,對十七世紀的原住民到十九世紀初的新店人而言,是一個很大的交通難題,最初原住民用游泳渡河,乾隆年間,瑠公圳架設竹蛇籠後,竹蛇籠就充當了兩岸便橋,到1881 年才開始有了渡船。
1937 年,碧潭吊橋正式建成,兩岸之間首次有了固定的交通路線,而原本的渡船仍繼續存在,只是漸漸轉變成休憩遊樂的性質。1956 年時,又在碧潭下游修築了水泥結構的碧潭橋(當地俗稱「碧潭水泥橋」)。1997 年,拱橋結構的北二高碧潭大橋完工,北二高全線通車,變成老中青三代三種不同橋樑近距離共構的景象。
其間,碧潭吊橋總共歷經三次的修繕而有今日的樣貌。站在碧潭吊橋上賞景,初春新雨含煙隴翠,仲夏夜影倒映溪光,十分美麗。
據說,連橫曾北遊碧潭見此一勝景,即提詞讚道:
大橋千尺枕江流,畫舫笙歌古渡頭。
隔岸素馨花似雪,香風吹上水邊樓。
碧潭吊橋之美,非浪得虛名,每逢皓月當空,泛舟「碧潭」,儷影雙雙,你儂我儂,只羨鴛鴦不羨仙,此情此景,人間難得幾回有,而被列為「台灣八景」。
碧潭也是新北市自行車道的起點之一。從碧潭出發,沿著新店溪可以一直騎到大漢溪、淡水河,最遠可到達八里,也可以經由關渡大橋跨過淡水河到淡水。
碧潭吊橋長約200公尺,橫跨碧潭之上,有如長虹懸空跨越兩岸,成為本地主要地標。
目前碧潭已被政府訂定為市級風景區,河岸經過整頓後已經改為平整的堤岸,因此失去了下水游泳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河堤上出現許多露天咖啡廳、茶座或遊戲攤位,雖然帶來大量的觀光人潮,但也造成環境雜亂的問題,破壞了碧潭原本為人所稱道的自然與寧靜。
1975 年建的瑠公史蹟紀念碑,位於新店溪右岸北二高拱形橋墩下。碑文記載著郭錫瑠開圳的史實,清乾隆年間郭氏開圳以灌溉錫口(松山)一帶旱地,但屢遭原住民威脅、瘴氣及天災,尤其築梘引水過景尾溪更是困難重重,終在1765年完成「瑠公圳」艱鉅的水利工程。
入夜之後,北二高拱橋下方動態的七彩燈光亮起,投射在拱柱和粼粼潭心之間,非常巧妙的將夜空和水面妝扮得異常浪漫。
自彈自唱的湖邊藝人使出渾身解數的表演,對應聚集欣賞民眾的專注神情,成了碧潭之夜的焦點。階梯是現成的看台,燈光美氣氛佳莫過於此情此景。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碧潭大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