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緊鄰西門町徒步區。這棟兩層樓高的三級古蹟紅磚洋樓建於1908 年,該建築外觀為每正立面寬8 公尺之八角形造型。因此,該建物於日治時期通常被稱為「八角堂」。
八角堂主建築體後面連接著的是成十字形外觀的一樓磚造平房,而結構不同的這兩棟建物合稱西門市場,紅樓則為市場的入口。
1895 年,台灣進入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台灣總督府規劃台北城西門附近空地為日人居住處所。
1896年,西門旁的「新起街」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供應當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
1907年,台灣總督府於「市區改正」中拆除台北城牆與西門,並委由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興建正式的西門市場以替代原本的木造舊市場。
1908年12月,西門市場落成,也稱為「新起街市場」,為台灣第一座官方市場。該市場入口為每立面8 公尺寬的八角形兩層洋樓,另一邊則為「十字形」紅磚造一樓建築。
1911年,市場附近增建供日人祭拜的「稻荷神社」及橢圓型小公園。日治時代的中後期,市場週邊陸續增建了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
日據時期台北西門市場(圖片摘自網路)
1939年台北西門市場及稻荷神社(圖片摘自網路)
西門市場入口的兩層洋樓,即為現今「紅樓」。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因此當地日本居民稱為八角堂。八角堂從立面可見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另外,外牆則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橫帶裝飾。
1945年,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連同八角堂的西門市場都轉由新政府官方經營。
1949年,避戰來台的上海商人陳惠文向政府承租八角堂,並改名為「滬園劇場」。陳惠文於該劇院二樓添置戲台與三百餘座位後,以表演京劇為主。
1951年,滬園劇場改名為「紅樓書場」,表演內容變成了說書相聲。由表演京劇轉變成說書相聲的紅樓,頗受歡迎。1956年,陳惠文更於說書表演項目外,增設越劇表演,同時將紅樓書場更名為「紅樓劇場」。
1963年,台灣電影日漸普及,紅樓再度改名為「紅樓戲院」(紅樓電影院),開始播放江山美人等黃梅調與其他國語影片,該電影院也為西門町早期電影街的起始點之一。
1970年代初期,西門町大型的電影院數量急遽增多,空間座位與聲光設備無法與新電影院相比的紅樓戲院日漸沒落。1970年代中期至1997年正式歇業為止,紅樓淪為二輪電影院。
1994年,包括樂山基金會等文化團體開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該公產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
1997年,內政部將其西門紅樓列入三級古蹟,同時,台北市政府並收回紅樓戲院的承租權。
1999年台北市政府開始大幅首度內部整修,將其定位於「電影博物館」,不過因建物定位與週遭西門市場尚未改建等問題,西門紅樓仍持續閒置,2000年,遲遲未見改建的西門市場發生大火,紅樓並未被嚴重波及。
2002年3月,台北市政府以「官辦民營」方式,將西門紅樓委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同年,7月26日,該基金會在投入大筆資金整修後,重新以「紅樓劇場」為名啟用西門紅樓。
2007年2月,「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營運紅樓劇場的5年合約到期,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繼續營運直到招到新的營運團隊,該基金會繼續營運至同年9月30日正式結束。
2007年11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管理,藉由舉辦文創性的活動內容重新塑造:包含有八角樓內的二樓劇場、中央展區、百寶格、西門紅樓茶坊、西門紅樓精品區和十字樓直段的16工房、文創孵夢基地和十字樓橫段的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以及北廣場的創意市集、月光電影院、南廣場的露天咖啡區等多元性區塊,聯手帶動西門紅樓整體對民眾服務的能量,成功的轉型成為台北市西區新生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9%96%80%E7%B4%85%E6%A8%93
西門紅樓活動_2011西門紅樓藍色小精靈燈光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KT2F7KLL0k
藍色小精靈全球歡慶,百年古蹟「西門町紅樓」將首度變色為藍樓,而全球唯一的【藍色小精靈】投影燈光秀也在2011/07/02晚間七點於台北西門紅樓廣場登場,夏日限定只有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