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之廊
基隆中正公園「大佛寺」前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長廊,取名為「唐詩之廊」。原來,在長廊的兩側懸掛了幾十首唐詩,寫詩的書法出於多位名家之手,有楷書,有行草,有隸書,字體有穩重,有活潑,且詩文是《唐詩三百首》之中多半耳熟能詳的詩作。離開學校之後,為生活打拼,生活中少了文也缺了詩。廊外滂沱大雨,信步走在廊中,一首一首唐詩,又把思緒帶回學生時代。
唐詩一般泛指創作於唐代(618年—907年)的詩,但也可以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詩作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歷代有關唐詩的選本很多,流傳最廣的就是「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最齊備的則屬清朝康熙年間的《全唐詩》,整理收錄了二千二百多名詩人的超過五萬首唐詩。
唐朝全期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相當廣泛,共收錄了77家詩, 311首,從前是家戶傳誦的兒童啟蒙書,所以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蘅塘退士」本名孫洙,江蘇無錫人,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進士。孫洙與夫人徐蘭英自乾隆二十八年春,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內容涵括描寫唐代政治矛盾、邊塞軍事、宮閨婦怨、酬酢應制、宦海升沈、隱逸生活等十分廣泛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