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
靈鷲山位於新北市貢寮區,海拔約380公尺,可遠眺福隆海岸及太平洋。由基隆往宜蘭方向濱海公路,過福隆車站後約300公尺,循公路右側指示牌登山蜿蜒而上可達山頂。
靈鷲山無生道場,是一個禪宗的佛教道場,位於雪山山脈北端的首座山峰荖蘭山(俗稱「鷹仔山」,現在一般慣稱「靈鷲山」),由心道法師於八十年代創建。
靈鷲山無生道場入口即見高大山門,門柱為紅色的石柱,石柱上方則是一對銳利的鷹眼,造型特殊,稱為「天眼門」。
遠遠望見山門又側山頭矗立著一座金身黑面觀音,這一座青銅鑄造的觀音,黑面金身,高12公尺,極為醒目。
入口處一塊中英文引導牌,標示著道場各佛殿、建築、參訪路線、交通接駁、參訪需知和開放時間。
從入口處到天眼門一路的石雕、佛像和看得出來用心栽植的花草,路外則是深邃的山谷。
天眼門門柱面上刻有各派宗教的圖騰,充滿異國風味。
四大天王浮雕的石堵
一對造型和一般常見石獅不同的白色石獅,沒有捲毛,沒有獅尾,沒有獅球和幼獅,守在通往觀音道場和佛塔林的石板路入口。
往觀音道場兩側山坡是佛塔林,總計有53座的佛塔,稱為「舍利塔林」。
靈鷲山無生道場面向著浩瀚的太平洋,梵音繞耳,莊嚴肅穆,讓訪客肅然起尊敬、謙卑之心。
俯瞰華藏海佛殿
聞喜堂
五百羅漢步道兩旁有青斗石羅漢石雕,各有表情神態不同。
靈鷲山山形陡峭,奇石嶙峋,圖中突出的尖形岩石稱「鷲首石」,亦為靈鷲山山名來由之一。
大佛殿
站在大佛殿前遠眺平靜的太平洋,也可看見日昇日落的景象。
心道法師手書「慈悲之禪」
心道法師和法華洞
心道法師原籍雲南,1948年生於緬甸貧困農村,1961年隨滇緬軍撤退到台灣,早年於外雙溪、宜蘭礁溪、員山一帶塚間苦修;1983年覓地斷食,輾轉來到東北角福隆山區閉關於「法華洞」,次年出關後開創「靈鷲山無生道場」,弘揚「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的「生活禪」宗風,以華嚴理念奔走國際。
法華洞
觀海台
心道法師苦修歷程中對「無生之生」有最深體驗,遂以「靈鷲山無生道場」為名。「無生」是指人的本來面目和覺性沒有生死之意,也是佛教徒追求的涅槃境界。
大佛殿全貌
來拍照當日適逢福隆鹽寮音樂季最後一天,雙溪河口沙灘上望去密密麻麻盡是人潮,音樂聲、吶喊聲遠處傳來聲聲震耳,濱海公路上堵塞的車潮排成了長龍。
近黃昏時,雲霧逐漸籠罩靈鷲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