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
猶記得兒時在戲院看電影,電影播放前必先全體肅立,播放國歌。國歌開頭第一幕便是一座藍頂牌坊,從而認知這就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陵寢—中山陵」,總感覺偉人既遠,往事已矣。眼中的一幕幕真是離自己遙遠了,沒想到幾十年後,我能佇立牌坊下,親仰偉人遺風。
中山陵是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於江蘇南京市東郊紫金山(也稱鐘山)南麓,東鄰始建於南朝梁武帝的「靈谷寺」,西接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因肝癌逝世。
據說早在1912年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時就曾對胡漢民說:「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一坏土,以安置軀殼爾。」因此遵照孫中山的遺願,在南京為他修建陵墓,遺體先在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後,暫厝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待陵寢興建完成後才再安葬南京。
中山陵於1926年1月開始興建,1929年春先完成祭堂等主要建體,同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遺體入葬,全部工程至1931年才告完成。
陵墓設計充分利用了地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築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在紫金山南的緩坡上。並吸取了中國古代陵墓的對稱布局,利用墓道和台階將主要建築連為軸線,將陵墓建築群與背景山勢聯接成相稱的整體。
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
陵園由南面入口,首先是半圓形的音樂台、石牌坊和墓道。墓道以北沿山勢向上,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的是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築,與四周的圍牆形成了「大鐘」的本體。最高處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築,整個陵墓建築都用藍色琉璃瓦、花崗石牆面,顯得莊重肅穆。
1938年中山陵航拍照片,上東南下西北,陵墓建築與圍牆形成一大鐘造形。右上為陵前廣場和入口處的石牌坊,主體建築沿中軸線上的墓道和石階依次排列,左下墓室和祭堂位於陵墓最高處。照片上方邊緣處半圓形建築為音樂台。
整個軸線上共有台階392級,全部用花崗石砌成。其中從碑亭到祭堂前平台的石階共290級,分成8段,各段之間設置一個平台。
墓碑正面豎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由譚延闓以顏體書寫。
墓碑在頂端花紋下方的正反面各刻國民黨黨徽青天百日圖案一枚,這兩枚圖案原為陽刻,文化革命中被剷除,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前夕中山陵作了一次全面維修,按照原樣重新修復,改為陰刻。
第六層平台兩側安放著上海特別市政府為紀念奉安大典捐獻的銅鼎一對,上刻「奉安大典」四個篆字,其中西側的銅鼎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被日軍彈片擊中,留下了兩個清楚的彈痕。
沿石階而上的花台可見斑駁的修補痕跡,猜想應該也是中日攻防戰鬥中流彈所造成的。
最頂層的大平台入口東西兩側分別安置了孫科所贈的青石鼎各一座。
墓室中央設圓形下沉式墓壙,四周用白色大理石圍欄。正中陳設白色大理石由捷克雕刻家高崎雕刻的孫中山臥像。孫中山遺體用銅棺盛殮,安葬在臥像下方5米處的墓穴內。
從陵墓最頂層的墓室前平台遠眺,中國歷代十一朝古都南京市區盡入眼底。
一般不常運動的人往返走完300階階梯,對體力是一項挑戰,陵園入口處有接駁車等候接送遊客前往明孝陵及週邊其他景點。終於,我到訪了南京中山陵,完成了一項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