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趣
兩天的行程,時間很短,收獲卻很多。
以前小的時候,我在鄉下長大,所住的農村裡大片水田種的是稻米,和一些常見的蔬菜,地瓜最普遍;有規模種菜和種水果的倒是很少。
以後跟著父母住到都市裡來,看到最多的是一整片水泥叢林,和路上一輛輛會冒黑煙的汽車。頂多接觸的綠地就是公園裡的花花草草,真正懂事以後,更少有機會去瞭解農村裡的事情。
最普通的笑話,就是都市裡的孩子不知道花生長在土裡面(冷~~)。在鄉下的時候,常和一群小野孩子到小山上去採隨手可得的野果「樹梅」(這裡有連結,回味一下寫作練習的舊文,順便試試痞客邦新的APP連結功能),前陣子去了建國花市,竟發現已經搖身一變成了稀世珍果,叫「楊梅」。
上了中學,還一廂情願的以為芒果樹比龍眼樹長得高很高,龍眼樹長得比芒果樹要低很低,理由是:因為龍眼長得比芒果小很多?(簡直不思議~~)
去一回鄉下,來一趟田園之旅,走過幾處菜園和果園。我認為,最大收獲是零距離貼近農村,體會了農民的辛苦,體會到平日我們司空見慣的「盤中飧」,真的是「粒粒皆辛苦」。
還有,要告訴朋友們,我把菜園、果園搬回來了!
搭建在農地裡的「大棚」,一般分為「溫室」和「網室」兩種。
溫室棚是密閉的,棚架頂和四周用透明膠板覆蓋,可防風防雨,在棚內設置通風、控溫,甚至其他設備,是從事精緻農業不可缺少的投資。
網室棚則顧名思義,用細目膠網覆蓋,但是同樣的,日照、通風、土壤、水質的控制一樣也輕忽不得。
大棚的搭建和常年維護,是農家裡比較沉重的負擔。
菜園
菜圃裡長出一條條暗紫色細又彎曲的茄子,很清楚看到農民在土畦上鋪了一層黑色護網。我想,目的應該是保護土壤不被流失,也為了好清理吧!
又或許還有其他理由,總之,在很多處園子裡都看到「天羅」和「地網」~~
網室蔬菜的種植
喔,原來「秋葵」是這樣長的!
「秋葵」開的花。在我眼中,它不過是一朵花嘛~~ 但是,看在農民眼中,很在意它是「公花」還是「母花」?會不會「結果」?因為,這和收成攸關。
你有沒有聞到濃濃的香氣? 這是「九層塔」。
聽說這是營養和經濟價值都很高,而且不常見的一種蔬菜~~叫啥名字,我不知道。
一排排像閱兵一樣的溫室高架育苗,看那一台高掛的風扇就知道農友多麼重視苗寶寶的健康成長。
青江菜小的時候,有點像長粗了莖和長厚了葉的醡漿草…??
佇立在菜田裡的一組不知名的設備,聽說這是國內農業試驗所研發出來的。
農民正忙著網室蔬菜的收割。
育苗室裡的菜苗按大小分區分級,排列整齊。就像學校裡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學生按學習進度分別上(授)課。
休耕和續作。農作物收成之後,通常會空下來一小段時間「養土」,之後再續種。有時候也會利用這空下來的一小段時間,種一些長成期短臨時性的蔬菜來「墊檔」。
有機肥料,對土壤,對環境的維護比較好,相對的成本也較高。
一片翠綠的玉米田,種植經過改良的新品種玉米。
果園
西瓜田裡種西瓜,苗栗後龍、通宵一帶種植很多西瓜;雲林縣西螺大橋下,濁水溪的河床也是出名的西瓜產地。據農友說,越是沙質土壤種出來的西瓜越是上品,而且雨季太長會影響西瓜的甜度。
很多年前,我在苗栗公館服役的時候,當地有很多客家鄉親。還記得我學的第一句客家話是,「學妹安講,鞋櫃莫添思母樂」(我按諧音套用的文字,如有不妥,客家朋友請不要罵我!…XD),意思是說:小姐啊,很漂亮,可是西瓜不甜吃不下啦!(小姐在賣西瓜~~)
一顆顆經過細心套袋的芒果,套袋是一項很繁複費神的工作,再濃密的枝叢裡也要鑽進去,為了防止昆蟲偷吃,保持好的賣相。另外,得用繩索和支撐緊緊繫牢,以免芒果長成之後因為重量而墜地。
種在網室裡的木瓜。每一株木瓜樹在成長過程中都刻意讓它彎腰哈背,因為網室裡有高度限制。
這是什麼?還沒有結果的芒果林。
體積碩大的「鳳凰芒果」,雖然還不到成熟摘收的階段,已經讓人一看就垂涎欲滴了!
一粒粒,一串串的百香果,未成熟是綠皮,成熟後轉變為深褐色。走進果園裡,迎面飄來陣陣果香。
農村與農舍
農村裡一排新建的大棚。
農居,離不開淳樸和自然。現代農居也跟著時代進步了,視訊設備、家電用品也和都市同步,過去那種茅草屋、土角厝的影像早已不復再見。
收成的農產品在這裡整理和包裝。
乍看這個網,以為是鳥園…?!
典型農村裡的農舍。台灣知名度最高的豪華大「農舍」位在屏東,去年大選前新聞炒得沸沸揚揚。有些事做得說不得,有些事說穿了就很不堪,可憐可愛可敬可佩的,還是這些胼手胝足,勤奮不懈的「做田人」。
種在農舍旁的玉米。農友告訴我,玉米結果後,每一根「鬚」經過授粉便長成一顆顆玉米粒,所以種玉米怕下大雨,大雨會沖掉花粉,讓玉米粒長不完全。
通常,一株玉米結3~4個果,為保持品質良好,農友會保留一個,其餘的在出芽階段就摘掉,摘下來的便是「玉米筍」。
農業休閒化
庭園化的農場,這是轉型經營觀光農場的必備條件。
台灣農業目前面臨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產銷問題,不在少數的農場正擬定轉型計畫。
畢業的季節,鳳凰花開的季節。
農產業可謂是台灣的「國之本」,勢必走向升級和轉型,局部「有機化」也是可能選項之一。如前面提到,台灣的農場面臨的不是技術問題,我不是專業人士,不能做太深入的探討。但就個人所見所聞,有簡單的如下說,有機會再來申述。
產銷失衡的問題
市場通路的問題
人力流失的問題
農地縮減的問題……
所以,已經有有識之士蘊釀發起恢復「產銷合作社」的運作,但是,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政府有關單位的關注和協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