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楓。古剎。拱北殿
深秋楓紅層層~~ 楓紅裡有我的夢~~
一首喃喃自語懷念秋天的歌曲,輕快流暢又帶傷感的從耳邊飄過。
楓紅,應該是秋天的事,現在都已經是冬天了,還看到三秀山頭片片紅彩。遲到了,就叫「晚楓」吧!
一陣風吹過,雖然楓葉還是在枝頭盈盈起舞,但畢竟抝不過寒風的摧殘,漸漸的變黃,殘破,墜落,變黃,殘破,墜落…
冬天的楓葉,雖然沒有秋天時節的當紅和意氣風發,卻有堅忍頑強的另一番面相。晚楓,幾乎很難找到一片葉片是完整的,斑斑點點綣曲斷裂的都是抗寒戰鬥之後留下的烙印,勝利的代價。
有時候,孤獨也是一種美。
看的出來,歷盡風霜的一對。
雖在叢深不知處,縱使殘紅也爭豔。
鳥去留巢避寒冬,只待空枝添新容。
昨夜冬風庭前過,朱顏含羞欲相隨,
誰知使君不識趣,抖落孤楓一葉紅。
拱北殿
光緒27年(1901年),汐止北港地區的居民前往木柵猴山仙公廟(今木柵指南宮)分回香火,在汐止成立「北港鸞堂」,奉祀孚佑帝君呂洞賓仙祖。
光緒32年(1906年),仙祖降乩指點在「三秀山」現址開山闢建「拱北殿」,創設迄今已經百餘年。
拱北殿位於汐止三秀山上,車行中山高速公路出汐止交流道、大同路,轉汐萬路一段向北,穿過北二高高架橋下,經北港國小,於汐萬路二段、三段交界處左側斜坡上山即可見拱北殿山門,約200公尺到達廟前石階下停車場。
拱北殿廟前小山丘和後山開闢有登山步道及景觀涼亭,不同於一般市區內廟宇,此處古樸寧靜,視野廣闊,四周老樹參天,花香四溢,是休閒散步和登山健行最佳的處所。
多年來廟方精心培育了桂花、茶花、櫻花、杜鵑、楓樹、樟樹和隨處可見的老榕,遊人到此參香賞景令人心曠神怡。
路旁新栽的楓仔,樹身葉子落盡,枝頂仍留著新葉,楓紅點點與藍天白雲相映,為半山的晚楓平添一景。
古剎前的石階,遊人拾級而上,滿滿「古意」就寫在石壁上!
廟前遠眺汐止市區,灰白色的北二高在眼前橫空劃過,跨在兩邊青綠的山頭。
汐止,山環水抱,風景秀麗,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
最早的時候,汐止為凱達格蘭平埔族「峰仔峙社」的居住地。據史籍記載,在1758年(乾隆23年)前後,漢人開始進入本地而逐漸形成街肆。
汐止舊名「水返腳」,起源於為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潮漲時潮水至此而折返,故以閩南語取為「水返腳」。日治時期改正地名,取其原義,雅化之後改稱為「汐止」,並沿用至今。
以前基隆河水量豐沛河床沒有淤積,從水返腳經台北到注入淡水河的河口,這一段河道行船便利成為水返腳及鄰近地區人和貨物出入的主要交通,因此地是基隆河水運的終點而造就了水返腳早期的繁榮及人文的鼎盛。
基隆河蜿蜒流經南港和汐止交界處,形成一個大水灣,南北兩岸便由行船的渡頭演進成繁榮的大市集,北邊取名「北港」,南邊取名「南港」。原本兩「港」是齊頭發展的,到戰後卻因為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的差異,而命運大不相同。
現在,南港劃歸台北市南港區,它的發展不可同日而語。北港則歸汐止鎮(新北市汐止區)管轄,又因地處偏僻而逐漸被人所淡忘,現在少數留存與原地名有關的,就「北港國小」了。
所以,有不少人(包含維克)曾經疑惑,為什麼台灣地名取的南北顛倒?您看,是不是南港在北(台北),北港在南(嘉義)?
汐止在台灣近代史上,也因緣際會軋了一腳。
1895年,清朝甲午敗戰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兵分兩路由海上從金山和鹽寮登台,清守軍敗退,日軍沿基隆河谷南下向台北城進逼,由於不瞭解台北城內虛實,而停兵於水返腳觀望。
當時台灣民主國的官員紛紛遁走內地,城內秩序大亂,一名由彰化鹿港北上謀生的青年,竟隻身前往水返腳向日軍報信並引日軍進城。日據台灣之後,這名鹿港人得到日本殖民政府重用,獲得了很多經濟、政治上的特權,他的家族也因此得到特別的發展。
諷刺的是,這個家族在經歷日據和國民政府時期,無論政權如何更迭依然長袖善舞,有人枉顧血脈極端親日,有人結交權貴攀附層峰,儼然當下台灣最紅的紅頂商人,百年間由一介平民,躋身台灣巨富。
告別晚楓,離開拱北殿,冬天的夕陽穿過雲層顯得光亮刺眼,空氣中仍透著寒意,心想,賞楓明年請早了。
瑪雅預言中的世界末日,就是明天了,有人信,有人不信,雖不至於滿城風雲也是弄的人心惶惶。明天此一時刻,已經見真章了,不管結果如何,我相信陽光還是會照在這片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