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話龍行大運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龍年行大運。2012年,民國101年,歲次壬辰。龍年開春的時刻,來談談龍的話題。
龍是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種靈獸,在大自然及現實生活中卻又極其神秘而不可見。大自然間究竟存不存在這樣的生物,依然是一個謎。一般認為龍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鬚、獅鬃、蛇尾、魚鱗、鷹爪等,是集九種動物的特徵合而為一創造出來的形象(稱為九不像)。雖然沒有人見過真正的龍,但無論在文字、繪畫、雕刻、塑像上表現出來「龍」形象都頗為一致。
(圖片來源:網路)
19世紀畫家筆下的中國龍
(圖片來源:網路)
孔廟青銅香爐上鏤刻的五爪龍
(圖片來源:網路)
北京頤和園仁壽殿前的青銅龍塑
(圖片來源:網路)
香港九龍寨城公園十二生肖之龍雕
基隆和平島天后宮,龍的石雕
相傳人類始祖伏羲、女媧二氏,皆為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稱爲「龍祖」。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説中和龍也都有密切的關係,因而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傳說龍能隱能顯,能上騰青天,能下潛深淵,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並且能興雲喚雨,中國有主管風雨江河海洋的神祇便是海龍王。龍後來成為皇權的象徵,皇帝又稱為真龍天子,皇帝使用的器物也以龍的圖案為裝飾,稱謂上更冠以龍字,有「龍顏」、「龍體」、「龍床」、「龍袍」,皇帝高興叫「龍心大悅」,皇帝的子嗣稱「龍種」等。中國帝制時期,龍唯有皇帝專用,五爪的龍始稱為「龍」,其他皇親大臣所用的也以龍為形,但只能用四爪或三爪的龍,稱為「螭」或「蟒」。
(圖片來源:網路)
清朝皇帝龍袍
(圖片來源:網路)
滿清王朝龍形紋章
(圖片來源:網路)
清朝龍紋刺繡
龍也有神聖、莊嚴、重要、神秘的意涵,在臺灣的許多廟宇都採用龍為雕紋、壁飾或畫像,如「龍柱」、「龍簷」、「龍堵」等,但皆是四爪龍。一般語詞裡面有「龍頭」、「龍脈」、「畫龍點睛」、「飛龍在天」、「神龍見首不見尾」等用法。廟會、節慶的場合更以「舞龍」的陣頭表示喜慶和吉祥。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對應的地支是辰。今年天干地支適逢壬辰,所以是龍年。
現代時尚設計之下的龍年圖騰
龍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應景節慶和特殊場合比較自由多變的設計和應用之外,最常見於寺廟,雖然龍的內容作工隨寺廟的性質和創作年代各有不同,但在形制上是比較保持一致性的。
龍年可愛的Q版龍寶寶造型-美麗華
台灣廟會的舞龍陣頭
龍柱
龍柱是雕有龍形用於支撐廟宇屋頂的柱子,絕多數置於殿外,有的廟宇內殿也用龍柱,無論內外都是左右對稱。早期石雕龍柱由於工具之限制,所以雕刻的體形不大,而且都是抱柱浮雕。今日拜機工具進步之賜,因而龍柱加長加大,常見一條透雕式的蟠龍栩栩如生的立在門庭。新舊龍柱在改建過的古廟中很容易分辨。
未升天的龍稱為蟠龍。西遊記中的白龍助玄奘法師到西天取經回來,皇帝加封,並攀旋在皇宮的柱上。今天的龍柱有採用一條龍由下而上,重要的龍柱,也採「雙龍交泰」的造形,一上一下,上龍為乾,下龍為坤,乾坤交泰,繁衍子嗣。柱身外為圓型內為八角形,外覆龍身,空隙則補以雲朵襯托或天兵、鯉魚等。台灣寺廟龍柱的發展久遠,在風格上可看出時代特色,一般來說,早期的龍柱柱徑較小,雕工較樸拙;愈到近代龍柱愈粗大,雕飾亦趨於繁麗。
士林神農宮內殿兩對古蹟龍柱,從柱面佈局及雕工可明顯看出年代差異
艋舺龍山寺的龍柱透雕
台北行天宮,大殿前的龍柱,上半截紅色平滑柱身平添幾分莊嚴
樸拙期:
清中葉以前,一柱雕一龍,龍身與柱身結合為一體,整體觀之仍是細瘦的圓柱,周圍綴以少數的淺雕雲朵,雕刻風格樸拙。
劍潭古寺舊廟拆遷之前遺留的龍柱,現存於該寺古文物公園內
圓融期:
清中葉,以圓柱盤單龍為主,不過八角柱體開始出現。龍身與柱體仍結合為一體,但腳爪開始脫離柱身呈鏤空狀,全身扭轉,曲度變大,雕刻不過度強調細節,風格趨於成熟但不失古拙風味,材質多用泉州白石,士林媽祖廟慈諴宮和芝山巖惠濟宮三川殿前的龍柱即屬此類。
慈諴宮殿前八角龍柱
芝山巖惠濟宮三川殿前八角龍柱,其製作風格形式及雕工與建於相近年代的慈諴宮龍柱非常相近,不知是否出於同一批工匠之手。
內殿呈黝黑色的龍柱,艋舺龍山寺
成熟期:
清末葉,以八角柱取代圓柱,但仍維持一柱一龍的風格,柱徑較粗,龍身比柱體浮突許多,連龍鬚及鬃毛都脫離柱身呈鏤空狀,龍身間裝飾增多,除雲紋外,還有人物、花鳥及水族等,細節雕刻精彩,動感十足,其高明之處在於不論龍身怎麼盤繞,柱體的線條上下仍一氣呵成。
繁麗期:
日治時期起,龍柱的雕刻風格朝纖巧華麗邁進,有時一柱雕雙龍,點綴的人物及紋飾增多,佈滿整根柱子,上方出現希臘式柱頭。龍身的細部雕刻如眼、口、鱗、鬚、角、爪等線條犀利,由外觀之,柱身約是早期的二倍,但被雕刻全面包覆已不易看出原有柱身的斷面形式。
華麗莊嚴的殿前龍柱,基隆和平島天后宮
龍柱,南崁五福宮
雖是古廟,卻擁有新建的龍柱,士林神農宮
殿前並列三對精工雕琢的巨型透雕龍柱,艋舺龍山寺
三川殿兩對古色古香的龍柱,三峽清水祖師廟(長福宮)
士林慈諴宮廟埕龍柱的石雕特寫
龍柱,台北孔廟,起建於1925年
龍柱,台北大龍峒保安宮
鯉躍龍門
相傳有三十條鯉魚,溯黃河而上,一路生育繁衍,到山西龍門口時,已成三千多條。但崖壁高擋,阻礙去路。鯉魚們紛紛努力跳躍,卻只有一隻能躍過千丈的瀑布。仔細觀看此魚,已經是魚身龍頭,碩壯無比,因此人們相信數千條鯉魚中,必會誕生一條魚龍,此魚龍稱鰲魚,乃人間之狀元。
雙龍拜塔
中國人對塔情有獨鍾,因此各地都能見到塔,有一句俚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就是指佛塔。可見中國人將造塔當做修德的途徑,塔也是蓄德的標準,故而廟宇的屋頂常見塔的造型。也有認為「雙龍拜塔」為引喻白蛇傳裡的白娘娘因水淹金山寺,被法海鎮壓在雷峰塔。許夢蛟為救母親,奮發讀書,考上狀元後,直奔杭州西湖拜塔救母的故事。
雙龍拜塔,劍潭古寺
畫龍點睛
傳說南北朝時,梁朝畫家張僧繇擅長畫龍。有一次,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畫了四條龍,但龍的眼睛都沒畫上眼珠,他怕畫上眼睛龍就會騰雲而去,旁人十分訝異並不相信。張僧繇就用畫筆朝龍眼點了幾下,剎那間,「轟隆」一聲雷響,那條龍竟衝破畫壁,騰空而起,直上雲霄。後人常用此典故,做為裝飾廟宇的題材。而現在端午節龍舟比賽時,都需邀請賢達人士點睛,龍舟才可下水,也和這個典故有關。
龍虎堵
廟宇的建制講究對稱,前殿的兩側相對應的牆壁,稱為看牆,牆上對應的區塊石雕稱為「堵」。在「左蒼龍、右白虎」的觀念中,廟宇殿前的牆上通常雕飾著龍、虎的圖騰,稱為龍堵和虎堵。
芝山巖惠濟宮,廟前的龍堵
芝山巖惠濟宮,主殿右側的超大七彩龍堵
觀音騎龍石雕龍堵,基隆慈雲寺
士林神農宮,關聖帝君神龕龍的浮雕
海龍王
海龍王為掌管興雲佈雨,滋生萬物之正神,以讓民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海龍王的故事也常被廟宇採用為壁堵石刻或脊尾裝飾的題材。又有將海龍王分為東、西、南、北四海龍王,有關四海龍王的故事在西遊記或封神演義中有很多的敘述。
東海龍王:敖光,頭戴帝冠。西海龍王:敖順,小冠長鬚美髯。南海龍王:敖明。北海龍王:敖吉,年輕無鬚。
有關海龍王,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魏徵斬龍王」,典故出自《西遊記》。
司掌雲雨的涇河龍王與長安城相士打賭,謂某日某時降雨若干,龍王自恃降雨職權操控在己穩居勝算,不料,玉帝降旨指定當日降雨雨量,竟與相士所說完全相符,龍王為了顧全面子,竟私自加重雨量,使長安城泛濫成災,人畜死傷無數。龍王因此觸犯了天條,玉帝盛怒下令將他斬首,龍王無奈,向相士求救,相士指點他向斬龍官魏徵求情。魏徵是唐太宗倚重的大臣,身兼上天的派職,龍王只好托夢給唐太宗,請唐太宗停止魏徵行刑,唐太宗於是答應他問斬之日不讓魏徵離開身邊一步,龍王自可保住生命。
到龍王問斬當天,唐太宗把魏徵約到內宮來下棋,天色近午時,魏徵忽然打起瞌睡,太宗想,只要把魏徵留在宮中,龍王便有救了,因此也不叫醒瞌睡中的魏徵。不料,魏徵卻在睡夢中完成任務,斬了龍王。
龍王被斬後,怪罪唐太宗失信,日夜在宮外呼號騷擾,使唐太宗臥病在床,大將秦瓊、尉遲恭自願披甲冑、配弓箭戎裝守立門外。太宗果然一夜無事,這兩位將軍便日夜持續把守宮門,可是唐太宗不忍部將辛勞,便召來畫家畫下兩位將軍的容貌,貼在宮門上。從此竟然收到嚇阻的效果,唐太宗病癒之後,就把他們的畫像,賜給文武官員,成為官府中的守護神。這也是「門神」的由來。
劍潭古寺八角龍柱,與其他廟宇相較之下明顯得單薄稀疏許多
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且各有所用。
贔屭(音備喜,長子):形似龜或螭虎,喜愛背負重物。常出現在石碑下、牆腳、金爐腳、桌腳等處。
螭吻(音癡穩,次子):形似獸。生性好望遠,常立於屋簷、殿脊,以當守衛。又好冒險,可滅火災。
螭吻,艋舺龍山寺和劍潭古寺 (註:台灣廟宇沿襲閩南風格,簷角多數仍以「龍」的造型表現,並非真正的螭吻。)
螭吻,台北孔廟
蒲牢(音樸勞,三子):形似龍。生性好鳴,常為鐘上上獸紐。
狴犴(音幣岸,四子):形似虎。有威力,生性好辯,常立於獄門或禁告示碑。
饕餮(音滔帖,五子):生性好食,常立於鼎蓋。
蚆蝮(音葩夏,六子):生性好水,常立於橋柱。
睚眥(音崖疵,七子):生性好殺,多為刀劍吞口。
狻猊(音酸倪,八子):形似獅,生性好煙火,常立於香爐雙耳處。
椒圖(音嬌圖,九子):形似螺蚌,生性好閑。常立於門首。
0
狻猊,士林神農宮和大稻埕霞海城隍廟
龍龜
龍龜就是龍生九子中的贔屭,形似龜好負重,常見於金石碑下的龜形靈獸,有忍辱負重的精神。龍龜諧音「榮歸」,男兒立志四方,因此龍龜成為追求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吉祥飾物。
馱負石碑的龍龜,基隆和平島天后宮
龍龜,芝山巖惠濟宮
龍馬
西遊記中替唐三藏駝經的那匹白馬,因有功於佛教,而受敬仰。
圖左替唐三藏駝經的龍馬,攝於芝山巖惠濟宮
資料參考: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E%99
史蹟導覽 http://www.918.org.tw/temple4/view.asp?id=1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