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提到劉銘傳,大家都知道他是晚清著名愛國將領、臺灣首任巡撫,在抗法保台和開發建設臺灣的過程中有過很卓越的貢獻。在有清一朝治台前後212年間,奉旨駐台官吏不知凡幾,其中對台灣貢獻最大,影響最深遠者,非劉銘傳莫屬。

 

劉銘傳02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出生於安徽肥西縣。自幼習得一身好武藝。曾因為劫富濟貧殺了人,而落草為寇成了官府追捕的要犯。後來接受官府招安,在鄉裡間興辦團練。當時正趕上太平天國運動,劉銘傳率團練與太平軍對抗,因戰功升至千總。

 

1862 年,率練勇編入李鴻章的淮軍,號稱「銘字營」。在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的過程中,劉銘傳因戰功顯赫被提升為記名總兵,成為李鴻章麾下的一員大將。

1865年因在山東鎮壓捻軍而提升為直隸總督,並獲得清廷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及一等男爵的封賞。1868年,奉旨督辦陝西軍務,旋因積勞成疾,辭官回鄉。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準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臺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

 

劉銘傳於1884716日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台,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台、護營,加強台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

法軍多次進攻,用了不少氣力,而始終侷促於基隆港周圍一隅之地,經常受到強大守軍反攻的威脅。為了擺脫進退維谷的困境,法軍於329日向澎湖發起進攻,31日佔領澎湖島。

但與此同時,法軍在鎮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中國佔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4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

 

188569日,《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於中國海面的封鎖。

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企圖侵佔台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劉銘傳領導台灣軍民頑強堅持戰鬥,苦戰數月,中法戰爭最終取得勝利。

 

在幾經討論後,1885年,清政府決定台灣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撫為台灣巡撫,任命抗法有功的原福建巡撫劉銘傳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首任巡撫劉銘傳是清末洋務運動中比較具有時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實幹精神的傑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職巡撫的六年(1885-1890)中,對台灣的國防、行政、財政、生產、交通、教育,進行了廣泛而大膽的改革,全面推進臺灣的近代化進程。

 

其一,在經濟近代化方面

主持修築全國第一條自建自辦的鐵路。18877月,台北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聘英德兩國人為工程師,著手修建鐵路,前後歷時六年完成了基隆至新竹全長106.7公里的鐵路,成為中國人自辦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郵政局,建立了一整套郵政管理制度。

 

02-劉銘傳隧道

位於基隆獅球嶺劉銘傳所建於1890年(清光緒16年)的鐵路隧道,現為市定三級古蹟。維克拍攝於2011年。

 

創辦一系列近代工業。在滬尾設立官辦硫磺廠,設立煤務局,此外還裝設電燈,開鑿新式公共水井,購買第一架蒸汽碾路機,並設置了專管市內衛生的機構。

積極引進華僑資本,創立近代商業融資運營模式。1886年台灣設立商務局,先後向英、德購買威利、威定兩艘舊輪作為商船通過向華僑招募股份購買輪船,設立輪船公司,航行於台灣與大陸各埠,遠至新加坡、西貢、呂宋等地。

開發少數民族地區。劉銘傳的撫番政策為恩威並用,剿撫兼施。恩撫不從,方行威剿,威剿之後,仍歸恩撫。

 

其二,在國防近代化方面

為了使台灣的防務有備無患,劉銘傳大力加強台灣的海防建設。當時清政府籌建海軍,重點建設北洋水師,把原屬於台灣購置的四艘鐵甲快船也編入北洋水師。在這種情況下,劉銘傳奏請清政府撥次等稍快兵船兩艘,再購大小魚雷艇數艘,以作巡防台灣各海口之用。

劉銘傳又自籌資金80萬兩,在澎湖、基隆等五處構築了多座「鐵水泥」結構的炮台,添購英國製造的新式後膛炮31尊,在港灣內暗埋沉雷、碰雷80多具,並派遣英勇善戰、熟悉新式武器的吳宏洛駐守澎湖趕造炮台。

為解決軍隊的彈藥問題,他還在台北設機械局、軍械所、火藥局等,製造子彈和炮彈。他還組建了30個營全用洋槍的軍隊,聘請洋教習,以新式操典訓練軍隊,重在提高戰鬥力。經過劉銘傳的積極努力,台灣的防禦能力大大提高。

 

03-澎湖古砲

19848月,澎湖馬公海域進行浚港工程,撈起曾使用於中法戰爭的鐵炮一尊,現存放於基隆和平島海濱公園。維克拍攝於2011年。

 

其三,在教育近代化方面

台灣發展需要一大批專門人才,劉銘傳深知培養人才的重要性。1887年在臺北大稻埕創立西學堂,聘請西人教習講授英語、法語、數學、理化、測繪、歷史、地理等課程,於西學餘閒兼課中國經史文字,使內外通貫,培養通曉近代科學、善於對外交涉的人才。

經過嚴格甄選,第一批招收學員64名,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供給,年支銀1萬餘兩。1890年又設電報學堂,招收西學堂和福建船政學校學生10名,學習電訊專門技術。並於1890年設立番學堂,為原住民培養骨幹和通事人才。在劉銘傳的積極宣導下,台灣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劉銘傳駐台雖僅六年時間,但他銳意推動各項新式改革措施,健全財政制度,使台灣在現代化建設奠下良好的基礎。部份人士認為台灣有今天的經濟成就,應歸功於日本的殖民統治與建設,殊不知劉銘傳才是居功厥偉,台灣現代化的推動者。

 

劉銘傳的改革是在當時已經腐爛透頂的清政府支配下進行的。在其推行過程中,他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種種阻力。

因此,儘管他很想有所作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績,但還是有不少人對他進行掣肘、攻擊與誣衊,迫使他不得不於1891年告病辭官而去。

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眼光短淺,思想僵化,盡廢劉銘傳新政,清代所實行的惟一有計劃、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了。我們合理推想,如果劉銘傳不是1891年辭官去職,而在台灣多留任貢獻幾年,則台灣又將是怎樣的一番局面?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日本。劉銘傳悲憤至極,身心交病,臥床不起,於1896112日病逝。

 

資料參考  

http://user.qzone.qq.com/954284044/infocenter#!app=2&pos=1336918774

 

 

新建的劉銘傳墓園

劉銘傳的墓園是2011412日才建好的(圖片拍攝於同年416日),總共投資了有兩千多萬元(人民幣)。

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一生和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西元1884年,劉銘傳臨危受命,從家鄉合肥出發抵台,抗擊入侵臺灣的法軍,開啟了臺灣工業化、現代化之門。

《臺灣通史》評價劉銘傳「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實創中國未有之奇」。  

 

1896112日,60歲的劉銘傳去世,然而,他的遺骨卻因種種原因屢次搬遷,而漂泊百年。

就在本(四)月的12日,劉銘傳終於魂歸故里,遺骨終得安葬於故鄉肥西縣的大潛山劉銘傳墓園。

 

大潛山劉銘傳新建的墓園,照片摘自網路。

劉銘傳墓01

 

劉銘傳墓02

 

劉銘傳墓03

 

資料參考  

http://user.qzone.qq.com/954284044/main#!app=2&pos=1336918886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