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士林夜市要搬家了

 

夜市,是台灣特有的市集文化,無論在鄉間或都市,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逛夜市」的經驗。固定夜市的形成多半與廟宇所在有關,如北台灣眾所皆知的「基隆廟口」和「饒河街夜市」;也有部分是因為戲院而發展起來的,如永和的「樂華夜市」。而「士林夜市」則是廟和戲院兩者的合體,加上後來周邊學校林立,交通發展,終使它成為台北市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歷史最悠久的夜市之一,是台北人閒暇逛夜市的首選。

 

20111215日,士林夜市在這個月就要搬家了,從現在捷運站旁的士林臨時市場「搬回」位於基河路新改建完成的士林(公有)市場。談士林夜市之前,可要先來談談「士林市場」,夜市固然熱鬧,熱鬧背後的故事更加精彩。

很諷刺的是,150年前八芝蘭人用二十年的時間(1860-1880),尚且不藉官方力量就完成了整個芝蘭新街和一座慈諴宮,號稱民主時代的今日竟然花了十年時間(2002-2011),歷經兩任市長才改建一座市場。撇開政治不談,單就工程效率而言,後者實在讓人不可思議。

 

9518.jpg

 

清朝咸豐九年(1859年),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泉漳械鬥,八芝蘭士林舊稱的舊街全毀,於是隔年八芝蘭人在臨近河岸的下樹林,重建芝蘭新街和媽祖廟,直到1880年全部建設完成。

新街建成一個方形的聚落,有住宅、有店鋪、有道路、有溝渠、有廟宇,四面設有大街道,大約就是現今的大東路、大南路、大西路、大北路。廟宇即是現今的慈諴宮,慈諴宮面向基隆河,廟前開闢了一個廣場做為農漁產品交易的場所,當時買賣只是傳統擺攤趕集的形式,並沒有固定攤位和管理制度,但已經具備了市場的雛型。

由於新街人口集中,市場的交易日漸熱絡,八芝蘭近郊、基隆河沿岸,乃至北投一帶山區的農漁民就會在深夜挑著自家產品,趕在天亮之前抵達廟前廣場販賣。趕集途中必需經過一片墳墓地(約現今大西路一帶),暗夜中但見幽幽「鬼火」,這個市場因此有「鬼仔市」的稱號。

 

市場後方的「國家三級古蹟」,慈諴宮1875年始建,1880年建成。

8080.jpg

 

慈諴宮右前方,市場西側,一路之隔的「潘家古宅」,與芝蘭新街和慈諴宮建於同一年代,為當年重建主導者地方士紳潘永清的宅邸,現在也定為古蹟,但長期未加維護,已經牆傾樑蛀,幾乎已成危樓因為新市場即將啟用前不久才用鋼板從外牆遮蔽。

 

3985.jpg

 

3983.jpg

 

日據時代,日本政府自1909年起陸續在台北設置公有市場,「士林公有市場」(通稱「士林市場」)始建於1913年,1915年啟用。市場整體為磚造木構建築,左右兩側各建有一棟長條狀封閉式建物為市場主體,整個建築保有一貫的日式風格,厚實堅固的紅磚水泥牆,圓弧線條的門窗設計,並為求通風良好,特別將斜瓦屋頂的中脊加寬加高。

後來基隆河改道,士林市場逐漸搭起鋼鐵棚架向南延伸到舊河道(即現今的基河路),此後一直維持到拆建前士林市場的模樣。兩棟日式建築仍然保留至今,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台北市政府將其列為市定古蹟。

 

改建中的士林市場

3987.jpg

 

拆建前士林市場內日本人建的建築(圖片來源:網路)

F23_拆建前.jpg

 

拆建前的士林市場俯瞰圖(圖片來源:網路)

F24-拆前2002.10.jpg

 

改建進入完工階段的士林市場

8009.jpg

 

7464.jpg

 

台北市政府為改造市場環境及考量消防安全的需要,從民國90年起規劃士林市場改建工程。並為配合改建,在捷運劍潭站對面興建了一座臨時集中市場,容納原先市場內的飲食類攤商。一般,外地人慣稱的「士林夜市」指的就是這裡原士林市場於200210月進行拆除,僅保留了兩棟前面提到的日據時代磚造建築。

 

入夜後,捷運站和夜市臨時市場間,人車穿梭不息。

4341.jpg

 

4296.jpg

                                                   

捷運劍潭站已是士林的地標,臨時市場因為距離捷運站、公車站近,停車場停車方便,幾乎每天坐擁大量人潮,假日市場內更是摩肩接踵,座無虛席。停車場和前廣場成了觀察市場人氣的指標。白天裡,市場內外了無人煙,畢竟它是士林市場「夜間部」,沒有人是理所當然。臨時市場拆遷在即,拆遷之後這多年來慣見的景象,將不復再有,在此臨去秋波之際,維克用相機記錄當下。

 

3977.jpg

 

7377.jpg

 

7363.jpg

 

9150.jpg

 

4357.jpg

 

3974.jpg

 

4396.jpg

 

4412.jpg

 

4405.jpg

 

4382.jpg

 

4397-10.jpg

 

4415.jpg

 

4421.jpg

 

4424.jpg

 

4444.jpg

 

4422.jpg

 

4438.jpg

 

4419.jpg

 

8082.jpg

 

基河路臨時市場營運了將近10年,因為改建的士林市場完工,臨時市場內的攤商將於1215日搬遷回新市場重新開幕,與原士林夜市重新連結。雖然有人擔憂遷回後的營業空間變小,人車交通動線不佳,對古蹟維護不利等問題(市場後方是慈諴宮,西側是潘家古宅),但人潮更容易串聯,區塊更為完整,有助於帶動夜市的整體發展。

臨時市場的位址原係天文台用地,市場搬遷後,土地將歸還天文台。

 

3981.jpg

 

3982.jpg

 

7435.jpg

 

7436.jpg

 

7445.jpg

 

7459.jpg

 

8015.jpg

 

7462.jpg

 

8005-07.jpg

 

8922-29.jpg

 

新市場開幕是喜事,但是有人抱之以喜,有人抱之以憂。喜的是新市場周邊的商家,人潮即將回流,這一刻引頸期盼盼了10年,大家都紛紛整理門面,磨刀霍霍,好整以暇;憂的是被遷回的攤商,擔憂市場集中後人潮被疏散了,以及所分配到的空間變小了,恐怕影響營業及收入,有人甚至打算將攤位出租,做個二房東,自己則另找店面。

 

8939.jpg

 

8917.jpg

 

「士林夜市」的形成,剛開始的時候以慈諴宮及其周邊為中心,日據末期文林路的陽明戲院開張,戲院即為當時民眾主要的休閒娛樂場所,因此也逐漸形成了匯聚人潮的市集。

後來,因為市集規模日漸擴大,周邊店面和流動攤販為因應商機紛紛出現,使得原先各以慈諴宮和陽明戲院為中心的市集連成一氣,包含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與基河路等街區,最後都涵蓋為夜市的範圍。

 

7569.jpg

 

9514.jpg

 

由於士林夜市範圍大,商家林立,各式各樣的百貨商品、美味小吃應有盡有,成了台北人夜晚逛街的好去處,也讓其他縣市的民眾慕名而來,甚至連國外觀光客也趨之若鶩。台灣開放陸客觀光後,透過網路訊息的傳播,很多陸客都認為不來士林夜市一趟等於沒來過台灣。

 

4034.jpg

 

9146.jpg

 

4334.jpg

 

過去在陽明戲院尚未建起之前,士林夜市安平街那塊地方是個大水溝,那時候就已經有小販在那裡做生意。後來陽明戲院蓋了起來,吸引了愈來愈多的人來往,帶動了四周的生意,以陽明戲院為中心的市集經過長時間延展擴張,並且不曾遷移,士林夜市有了今日的風貌。

士林市場,白天是傳統市場,午後接近收市時間,街道上顯得空蕩蕩。夜晚的安平街變身為「士林夜市」的一部分,才相隔幾個小時便成為人聲頂沸,熱鬧滾滾的夜市。

 

3989.jpg

 

9131.jpg

 

9135-36.jpg

 

基本上,整個夜市涵蓋的街區還可以看得到,當年芝蘭新街聚落重建的影子。例如:方正的區塊格局,幾乎對正東南西北向垂直交叉且相對狹窄的道路,這都是當初「計劃造鎮」的特徵。比較起來,士林舊街的道路曲折蜿蜒,區塊零散沒有方向性,這代表著舊街是當年「自然形成」的聚落了。

 

預祝士林夜市的搬遷順利成功,並且期望新市場的啟用,為地方創造更大的進步與繁榮,為市場內外的生意帶來錢財滾滾,為全體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安全便利的遊賞和消費空間。

 
 

 

士林夜市搬新家  耶誕節開幕  新聞報導

 

A

 
 

士林市場位置圖.gif  

 

 

 

 

 

 

 

 

 

 


 

 

arrow
arrow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