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夜市到新家
新士林市場開幕進入倒數計時!預定在耶誕節當天隆重開幕,12月15日起已開放攤商陸續進駐,並在進駐之後開幕之前進行試賣,原來在捷運站旁的臨時市場將在搬遷後拆除。2011年12月24日,耶誕節的前夕星期六,台北連續多日的陰雨之後,終於雨停了,帶著好奇的心情初訪士林夜市的新家。
士林夜市長久以來,便以擁有悠久的歷史聞名。過去的士林夜市主要以慈諴宮及文林路陽明戲院為中心,分別形成,各自發展。後來規模逐漸擴大,周邊地主把握商機紛紛開設了店面,也吸引了眾多攤販投入,久而久之各家攤販據地而市,變成固定的流動攤販,尤其以飲食類攤販為多數,而後二者連成一氣,合併形成為一個以慈諴宮為中心,包含文林路、大東路、大南路與基河路等街區為範圍的超大夜市。
原來的士林公有市場位於士林夜市中段,即慈諴宮廟前,大南路及基河路之間的長方形區塊,市場提供生鮮、水果、百貨、雜貨商品及美食小吃,為整個士林夜市商圈的一部分(見士林夜市要搬家了)。2002年為改善市場的老舊建物,進行拆除改建,原市場內攤商遷移至基河路臨時集中市場,這一遷遷了十年,因此這次士林夜市不算是「搬新家」,正確說法應該是「遷回老家」。
細數150年來,士林市場總共經歷三次「入新厝」。第一次,1880年士林新街建成後市場應運而生,第二次,1915年日本政府新建公有市場主體建築(即現在的市林市場長短棟,1998年列為古蹟),這一次是第三次了,除整建長短棟之外,並增建了中央鋼棚和地下一、二、三層。
新建的中央鋼棚採用了「新融於舊」的設計,屋頂外觀的線條與長短棟屋頂相仿,保持了視覺上的一致性。
支撐屋頂的木樑和簷板,在經過將近100年的歲月考驗,仍然保持著非常良好的狀況,改建時並未更換。牆體雖然是全磚造,但以它近乎誇張的厚度和簡單的力學結構,使改建工程完全不需要大規模重建或補強,即可將舊建築留用,足見日本人對建築品質的要求和眼光的長遠,不禁也讓人佩服。
大鋼棚和長棟之間保持了大約3~4米的間距,讓市林市場沒有空間擁擠和壓迫的感覺,是一處民眾可以歇歇腳的空間,棚架上有伸縮雨棚的貼心設計,到市場的民眾可免受日曬雨淋。鋼棚的四壁完全透空,連其他附屬的新建物也採用了玻璃為牆,整個市場地面部份的視覺穿透性極佳。
正式開幕日的前夕,下午四點多,市場內外還正忙碌著。施工單位仍有部份收尾工作繼續在進行,也有攤商在進行燈光、招牌等裝修,甚至有商家還用小貨卡載滿生財傢俬,正在搬遷。此時,市場開始有人潮逐漸聚集的跡象。
「士林之味,台灣之最」這一句話,不知道台南人認不認同??
但那都是無妨,南味北味本來就不同味。
中央鋼棚巡禮一圈,發現水、電、瓦斯、排水設施是完成的,鋼棚區白天為傳統市場,供應魚肉果菜等,夜間則為夜市,供一部份日常百貨、少淑女飾品配件、童玩等在此設攤。唯每個攤位面積略嫌窄小,約倆三坪左右,尚有部份攤商沒有進駐。
士林市場的改建為了融入當地廟埕文化,加上必需古蹟保留的問題,以及改建後需安置原有538個攤商,受建蔽率的限制及都審會意見,單一樓層無法安置全部攤商,因此規劃為地下3層、地上1層建物。
為引進人潮進入士林市場地下1樓飲食區消費,共規劃3座手扶梯、3座電梯,以及5座樓梯,總共11處出入口連接1樓及B1飲食區;另外,停車場位於地下2、3樓,使人潮能從市場各處進入。
現場的宣傳,打起香腸哥、花枝嫂的圖像,向大家宣告:士林市場,歡喜登場。還有看到市場中,一個漂亮的角落,這是一般市場看不到的。
順著短棟南側的階梯進到地下一樓,發現地下的規劃跟不上地面的腳步,因受制於有限空間不可避免的留有幾處死角,個人認為如果沒有妥善運用這些空間,除了有礙觀瞻之外,日後必然變成攤商的雜物堆積場,影響了行人通行或消防安全,在在正考驗著市場當局的管理能力。
類如下圖這個標示牌有好幾個,之所以做這樣,或許是為了遷就和地面的一致性,實際上,很明顯它採用了不實用的設計,不經濟的製作,擺放在不合宜的地點。
下面這個和地面互通的梯道,寬度僅容兩人擦肩而過,用在夜市這樣的公共場合,實在是狹小了些。洗手間明亮清爽,倒是給人耳目一新,但是設置的數量不足,假日人潮多的時候可能不敷使用,尤其是女廁。
室內的工程還做著最後收尾的工作,地下化的士林夜市,確實比較乾淨、明亮,但那是必需要維持的,不少人看到新聞,已經先趕來嚐鮮。不過空間變小,放幾個攤子,已經擠得滿滿的,未來的擁擠可以預見。
地下室裡還需做一項工作,氣味管制。下圖右下角的紅色箱子,店家就把它擺在從地面下來樓梯右轉一進門的走道邊,不少民眾經過時不明究裡,掩鼻而行快速通過。因為,未加蓋的箱子裡存放著仍然泡在漿汁裡的生臭豆腐。
走過一圈之後,回到地面,這時的士林夜市人潮已經很多了。有的人往市場裡面湧入,也有的人停留在廣闊的地方,駐足觀望的,交談聊天的,捧著相機互相拍照的,還有坐在矮花牆上啃起雞排來的。後面的遊覽車陸續又有帶來遊客,導遊扛著旗子正在濤濤不絕的講著士林夜市的故事。
市場內已經開始試賣的攤位,無論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人氣買氣都旺。
主管單位慶祝耶誕節並且巧逢冬至,來這裡請大家吃免費的湯圓。
民眾排起長長的人龍,等著在寒天裡吃一碗熱呼呼的湯圓。
原來在市場周邊,天天盼著人潮回流的店家,終於盼到了這一天,隨著新市場的開張,人氣也跟著滾動起來。在臨時市場人氣超旺的炸雞排,此刻寧可不入駐市場內,而在市場外另覓店面繼續營業,照樣顧客得在店門口排起長龍才能一嚐雞排的美味。
天黑後的士林夜市,燈亮起來,有幾分特別的味道。相較之下已經開始動工拆除的臨時市場,顯得特別落寞和稀噓。
未來新士林夜市的營運時間跟過去差不多,大約是下午4點半開始,營業到凌晨,地下一樓美食小吃,一般為臨時市場時代的老字號,也有少數新心美味加入,地面樓是市場區,有服飾、遊戲、飾品店賣等,可望趕在耶誕跨年前開幕。
一百多年來,士林市場都在媽祖的庇佑和照護下生生不息。這時慈諴宮的戲台上有素人歌手演唱著民歌,廟前廣場坐滿了觀賞的民眾,大南路上因為熱鬧的夜市也為之途塞,。
無論過去歷史留給我們什麼故事,未來變化仍是難料,但願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能世世代代平安幸福。廟前大石獅基座上明明白白有一對聯:春夏秋冬皆好運,東西南北遇貴人。長久以來不都是這樣嗎,好運要自己找,最大的貴人下個月14號要自己選。一柱清香,祈求上蒼保佑,保佑真的有好運和貴人!
參考閱讀,自由電子新聞網刊載兩篇2002年有關士林夜市懷念短文,看記者如何詳盡精采介紹士林夜市的老故事。有興趣請點閱以下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oct/14/today-c8.htm
Vic城鄉寫真-2012台北迪化年貨大街
維克系列文章~~
宮廟系列
2011-12-02 士林慈諴宮欣賞古廟之美
2011-11-11 天顯宮宗教百年文化季
2011-08-31 基隆慈雲寺之一
2011-09-01 基隆慈雲寺之二
2011-04-14 艋舺龍山寺
漁港系列
2011-10-07 碧砂漁港
2011-11-02 重遊望海巷
2011-10-14 八斗子(上)
2011-10-20 八斗子(下)
2011-10-27 八斗子的後山-潮境公園
小城系列
2011-07-28 瑞芳水金九
2011-07-22 猴硐的貓
2011-08-11 走訪四四南村
2011-05-18 街頭即景之七鶯歌淺行
2011-05-02 不產金的金山
夜拍系列
2011-05-04 街頭即景之五繽紛台北東區
2011-04-29 維克夜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