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行禮
法鼓山,為台灣的著名佛教團體,與慈濟、佛光山、中台山、靈鳩山並稱台灣佛教五大山頭。創建者為聖嚴法師,現任方丈為果東法師。
法鼓山的前身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籌建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團體於焉成立。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法鼓山山徽:整幅圖形勾勒出佛陀轉法輪時的手勢,名為說法印,示意眾生諸般纏綑已獲消解。山徽左側為山形,右側則似一人打坐。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人之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門事務。1989年,聖嚴法師購地創建法鼓山,為第一任方丈住持。2006年9月2日,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動土典禮於1993年舉行。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法鼓山在大殿正下方設一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將三百多件台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在西元三千年時才能開啟。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在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並將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陸續遷入。
2002年舉行大殿上樑安寶典禮,意寓著園區工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法鼓」一詞,佛典中有多處提及。如《妙法蓮華經》云:「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法華鐘
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鐘樓上立有「法華鐘」,為法鼓山之鎮山物。
法華鐘,其材料是用青銅鑄造而成,重量為25噸、高4.5公尺、直徑2.6公尺,最厚的地方為29.6公分,鐘型為唐式。
2004年5月委由日本「老子株式會社」鑄造,直到2005年11月完成。「法華鐘」其特別之處,在鐘的內外鐘面上鑄刻有《妙法蓮華經》一部,共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寶塔雙佛並坐圖」一幅。
本文圖片/維克拍攝於2011年10月28日
主要文字/維基百科 2012年3月5日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6%B3%95%E9%BC%93%E5%B1%B1
Google map 法鼓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