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梵影鐘聲-視聽版
法鼓山的前身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籌建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致力於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每年並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
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轉化為大眾能夠理解、接受的觀念與修行法門,並進行推廣工作。隨後於1989年購得今金山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工作。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於農曆民國19年(1930)12月初四(國曆民國20年1月22日)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今南通市)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張。法師在俗家中六個兄弟姊妹,排行最小。
民國32年(1943),法師虛齡十四,在家鄉狼山廣教寺出家,當時法名「常進」。民國33年、35年,法師兩度前往上海,自此便沒再回到南通。
聖嚴法師先到了上海的大聖寺,後來為了讀書,於民國36年(1947)春,便離開大聖寺,到同樣位於上海的靜安寺佛學院,當一名插班的學僧。在靜安寺一連住了五個學期,直到1949年入伍從戎為止。
聖嚴法師在自傳《學思歷程》一書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選擇加入軍旅從戎,其主要原因:當時的社會和國家的局面,除了有錢自備機票和船票離開大陸,只有進入軍隊是通往台灣最容易的路。我既無信徒,也沒有積蓄,更不能得到師長的同意和資助,所以考慮再三,只有選擇從軍的路。
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灘碼頭上船前往台灣。經過兩天的航程,在高雄上岸。隨著部隊幾經移防、駐紮,於1950年6月以上士報務員的階級,分發到台北縣金山鄉的海邊339師1016團,在金山、石門、小基隆沿海一帶住了兩年多。之後隨著部隊的整編以及升遷考試,1954年6月到了高雄縣鳳山鎮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任准尉軍官。
1960年1月正式退伍,這一段軍旅生涯在其心中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出家的和尚。在退伍後,聖嚴法師在靈源和尚的啟發下,決心再次出家。這一次出家,是依止鐙朗東初老人為剃度師,所給的法脈字號為「慧空聖嚴」。
東初老人為承繼太虛大師遺志鼓吹「人間佛教」的建立,與幾位佛教青年合辦了《人生》月刊,當法師投到東初老人座下時,正當《人生》的主編提出請辭,故法師於是從投稿者而成為主編,前後一共為它服務了兩年。1961年農曆8月,法師於基隆八堵的海會寺,依道源能信長老座下,而被選為沙彌首。
1961年秋天,受了三壇大戒之後,十月下旬回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向東初老人辭行,也同時請辭《人生》月刊的編務。然後法師一人來到高雄縣美濃鎮廣林里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經、戒律,開始六年閉關。
1969年3月14日聖嚴法師離開台北前往日本東京,向位於品川區的立正大學佛教學部辦理入學登記。當時,法師39歲。1975年元月法師提出博士論文,經過立正大學審查之後獲頒博士學位。在日本留學七年期間,聖嚴法師與日本佛教團體有很多交流。1975年12月應美國的沈家楨居士之邀前往美國弘法講學。
1977年12月,聖嚴法師的剃度師東初老人在台灣圓寂,法師立刻回國料理後事,並奉其遺命承繼道場,成了中華佛教文化館的負責人。自1978年開始,在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及農禪寺,舉行大專青年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的禪修活動,並陸陸續續地出版了關於禪的著作。
聖嚴法師感念於修習佛法的信眾日增,現有的佛門道場逐漸不敷使用。於1989年購得台北縣金山鄉三界村的一塊土地,建設「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以其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創立漢傳佛教「法鼓宗」,並為法脈傳承的創辦人,並於2006年9月2日傳位於現任方丈「果東法師」。
法鼓山梵影鐘聲
聖嚴法師後因左腎惡性腫瘤,開刀將左腎割除,2006年右腎也因嚴重鈣化,必須洗腎。聖嚴法師在2008年12月31日到醫院接受定期檢查後,發現罹患泌尿道相關癌症,在醫護人員建議下,於2009年1月5日入住台大醫院進行治療。台大醫院曾建議換腎,但聖嚴法師仍堅持不換。
法鼓山一名法師說:「師父本身對生死有一定的看法,他的佛法觀念就是,色身敗壞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不用再去做額外的事情。師父也講過說,他已經那麼老了,換一個新的腎,其實是一種浪費。」
2009年農曆正月初九(2月3日)下午四點,於臺大醫院出院返回法鼓山的途中圓寂,享壽79歲。聖嚴法師遺言指示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建塔、不立碑豎像、不撿堅固子。
聖嚴法師生前曾留遺偈給弟子:『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主要文字/維基百科 2012年3月12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5%9A%B4%E6%B3%95%E5%B8%AB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