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板橋與板橋林家花園

一個地方的發展,是因為一個家族的遷入而繁榮,因為一個家族的遷入而戴上歷史光環,這是一個很特殊而有趣的現象。讓我們來看看板橋與板橋林家花園的故事!

 

00-4782

 

板橋原來是平埔族原住民的「擺接社」,在17世紀後漢人逐漸遷入並且形成聚落。當年尚未淤積的大漢溪船運興盛,商旅貨物在「湳仔港」上岸後運往「擺接社」閩南人聚落,途中必需經過「公館溝」。

為方便人和貨物的通行,「公館溝」上用木板搭建了一座橋,因而當地被稱為「枋橋頭」。日治時期時,將「枋橋」改為板橋,一直沿用到今就成為後來「板橋」地名的由來。

咸豐元年(1851年)林本源兄弟在枋橋建三落大厝,咸豐三年舉家遷入,豐五年又開始構築「枋橋城」。枋橋城牆即沿著公館溝東南岸興建,木板橋的位置洽在西門口,約為今府中路、林園街口的接雲寺前,林家花園的後方。

板橋也因為林本源家族的遷入,而形成鄰近地區的宗教、商業、文化中心。大正9年(1920年,民國9年),日本政府設板橋為海山郡役所的所在地。

 

PP-林家花園鳥瞰圖

這是歷史學者李乾朗教授親繪的「板橋林本源園邸」鳥瞰圖,圖中場景的時間要拉回到100年前,看得出來,流入大漢溪的湳仔溪成了林家大宅邸天然的護城河,板橋城牆就位在河的東岸,環繞著林家宅邸。(圖片來源:網路)

 

 

古時有錢的豪門巨富,往往不惜投下巨資,興建精緻豪奢的園林庭院豪宅,一方面為了享受優於常人的居住生活,另方面則用來招待應酬當朝的官家或生意相互往來的商賈。如此,既可彰顯身家地位,又可利於生意的發展。

板橋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便是林氏家族在商場、官場騰達後,這樣背景下的產物,也是經過時光的千折百迴後,目前臺灣保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

林家花園,正式的名稱是「林本源園邸」,前後歷經四十餘載,積數代辛勤經營之力,耗資五十萬兩打造出這座台灣第一私人名園。

 

01-7441

 

02-7439

 

03-7442

 

04-7445

三落大厝前的半月形水塘,既是景觀,還具有消防和禦敵的功能。

 

今日的「林本源園邸」完成於林維源的時代,其中包括了「園」和「邸」兩部份,「園」是林家花園,「邸」是林家宅邸。「邸」的部份,三落大厝起建於1851年,光緒4年(1878年),林維源又在三落大厝的後方另建五落大厝,五落大厝現已不存在了。

林家花園的部份,闢建於光緒14年(1888年),那已是林家遷入板橋35年之後,至光緒19年(1893年)完工。花園佔地三千八百餘坪,園內主要有「汲古書屋」、「方鑑齋」、「來青閣」、「香玉簃」、「月波水榭」、「榕蔭大池」、「定靜堂」、「觀稼樓」等建築及園景,林園之勝冠於北台,成為板橋林本源家族財富及地位的象徵。

 

05-F7512

 

三落大厝

06-8024

 

07-7471

石刻的「聖旨」牌頭,原是御賜牌坊的一部分,是林家從新莊的故居拆遷移過來的。

 

08-7467

 

09-p0084

 

板橋林家開台第一代祖林應寅,是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乾隆43年(1778年)渡黑水溝來台打拼。四年後,16歲的次子林平侯來依親,受雇於米商做幫傭。林應寅於乾隆50年(1785年)返回福建,林平侯則獨自留在台灣奮鬥。

經過數年,林平侯小有積蓄,又獲得雇主資助,於是自立商號,自創事業。由於經營得法,林平侯逐漸擴大生意版圖,由小商人一躍而為商業鉅子,於是購買船隻,開始經營台灣與大陸南北洋的船運業務。四十歲時,林平侯已經成為台灣富甲一方的鉅子。

 

後來林平侯捐糧獲得朝廷頒給「同知」官銜,數年間輾轉調升桂林同知,署柳州知府等職。嘉慶19年(1814年)辭官返回台灣。並於嘉慶23年(1818年),由原居地新莊舉家遷往大嵙崁(桃園大溪)。

 

林平侯卒於道光24年(1844年),遺留龐大的產業分別以「飲、水、本、思、源」為家號,交由五個兒子繼承。其中三子國華的「本記」和五子國芳的「源記」持續將家族事業擴大,合稱為「林本源」。從此「林本源」成為「板橋林家」的代稱。

 

10-7497

 

11-7502

 

12-7503

 

13-7489

 

14-p0095

 

汲古書屋

15-7954

 

16-7552

 

17-7959

 

方鑑齋

18-7584

 

19-7582

 

20-7566

 

21-7574

 

22-7588

 

23-p0162

 

來青閣

24-7564

 

25-7646

 

26-7629

 

27-7611

 

28-7637

 

29-p0252

 

30-7714

 

31-7641

 

32-7655

 

33-7657

 

34-7667

 

35-7716

 

36-7674

 

37-7682

 

38-7605

 

39-7694

 

40-7729

 

41-7719

 

道光27年(1847年),林本源家族在板橋設立收租館,名為「弼益館」。咸豐元年(1851年),林國華由大溪搬遷至板橋,在弼益館旁興建了一棟三落大厝。大厝歷時3年興建,咸豐3年(1853年)完工。

由於當時台灣族群械鬥,流血衝突不斷。林國華為安全起見,於咸豐5年(1855年)在板橋修築城牆,城牆外有護城河及五座大門,以保護林家安全。擁有龐大財力的林本源家族自然成為當地漳州人的領袖,而三落大厝也成為主的要指揮所,因此該厝不但在建築上有諸多防禦設計,平日也有數百壯丁在此戒備,一直維持到日治初期。

 

咸豐7年(1857年),林國華、林國芳相隔五年先後去世,林家事業由林國華的長子及次子林維讓、林維源接手。

林維源在清法戰爭後慨捐五十萬兩,協助建省後的台灣建設,被清廷授予「內閣侍讀」、「太常寺少卿」等高銜榮爵。光緒13年(1887年),劉銘傳成立撫墾總局聘林維源出任幫辦撫墾大臣。林家參與撫墾業務,墾田日廣,家族事業推向了更高峰。

 

庭園林木

42-7537

 

43-7466

 

44-7545

 

45-7556

 

46-7689

 

47-7727

 

48-7748

 

49-7754

 

50-7787

 

51-7793

 

52-7802

 

53-7808

 

54-7847

 

55-7900

 

56-7948

 

57-7962

 

58-7988

 

59-7991

 

60-7992

 

61-7869

 

62-7932

 

63-7994

                                                                             

林維源小傳

林維源(18401905),字時甫,號冏卿,台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林維源是林國華的次子,小時候被過繼給叔叔林國芳為義子,曾是台灣首富,板橋林家知名度最高的家族成員。

劉銘傳任台灣巡撫的時候,林維源設立撫墾局於桃園大溪。

1884年,法國進犯台灣,林維源捐助20萬兩銀,以充軍餉。1886年,清朝廷授以「太常寺少卿」並擔任「幫辦台灣撫墾大臣」,掌管台灣北部的撫墾事務,林維源成為清治時期唯一台灣本籍的地方主官。而後又助劉銘傳完成台灣土地清丈,於1890年晉封「太僕寺卿」。

此外,林維源的「建祥號」為當時台灣最大茶商,又投資房地產和樟腦輸出業,曾和其兄林維讓捐助五十萬兩白銀資助台灣礦物鐵路的建設。

 

1895年,日本進據台灣,「台灣民主國」成立,推舉林維源為議會議長,林維源拒不接受,捨下本地龐大資產,舉家遷居福建廈門。後日本政府曾打算把台灣賣給法國。林維源號召台灣富賈欲籌金贖回台灣,遭清政府阻撓。之後,林維源便隱居廈門,直至過世。

 

香玉簃

64-7763

 

65-7752

 

66-7765

 

67-7768

 

據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的調查,台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李春生有資產120萬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的林維源,有資產11000萬圓。其財力之雄厚,可見一般。

 

定靜堂

68-7831

 

69-7841

 

70-7846

 

71-7785

 

月波水榭

74-7812

 

72-7791

 

73-7800

 

75-7862

 

榕蔭大池

76-7879

 

77-7886

 

78-7897

 

79-7906

 

觀稼樓

80-7876

 

81-7455

 

82-7515

 

83-7898

 

84-7918

 

85-7811

 

86-7894

 

87-7914

 

88-p0418

 

89-p0364

 

90-7883

 

91-8012

 

日據時代,板橋林家的族人或遷居中國大陸,或移居海外,林本源園邸逐漸走向荒廢。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重歸中國。1949年(民國38年),林家花園被林家主人借給政府暫時安置大陸各省來台的軍民,園林被民眾自行增建的違建佔據,年久之後,林家花園淪為破舊雜亂和違章叢集之地。

 

1976年(民國65年),林本源祭祀公業出錢請強佔該地多年的住戶遷出,並將林家花園的土地捐給政府,由政府規劃進行整修復建。

1982年(民國71年),立法院通過《文化資產保護法》,同年,板橋林家花園開始復修工程,歷經四年,耗資一億五千萬餘元,終於重新恢復林家花園及三落大厝的舊貌。林本源園邸」即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由國家永久保存。

 

相關的故事

92-8026

這一塊位於林家花園左側的停車場,就是原來林家「弼益館」的舊址。

 

93-8027

據說,停車場後方還保留有一小段「板橋城」舊城牆的殘跡,讀友有興趣可以去尋幽探勝一番。

 

94-p0657

接雲寺,俗稱板橋觀音廟,位在西門街,板橋林家所建,為板橋四大古廟之一,是板橋人的信仰中心,主祀觀世音菩薩,另祀有定光古佛、關聖帝君、註生娘娘、開漳聖王等神佛。

 

95-8032

清雍正七年(1729年),漳州移民在今中和區圓通寺附近創「慈雲巖」,奉祀觀音大士。該「慈雲巖」居高臨下,夜間燈火可照到一樣奉祀觀音大士的「艋舺龍山寺」,泉州人認為此寺嚴重破壞艋舺的風水,因而「慈雲巖」也泉漳械鬥而燬於戰火。

幸而當時觀音佛祖神像被板橋林家的林國芳迎到板橋,接受板橋人的奉敬,因此得以保存。咸豐六年(1856年),林國芳將觀音大士神像迎至板橋舊城西北隅處建廟供奉,取名「接雲寺」,是指「承接慈雲巖香火」的意思。

光緒四年(1878年),因板橋林家建五落大厝,乃將接雲寺由原址遷移到城西南隅的現址重建,歷九年,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落成。因在建廟時,收購了汀州胡姓客家移民的田地,胡家素奉祖籍鄉土神「定光古佛」,便要求林家將定光古佛合併陪祀,獲林家應允。

 

96-8040

接雲寺前闢了一座「接雲寺柏壽公園」,有涼亭綠地、十數尊石雕羅漢和一座木板小橋,橋下有水池。這個位置正是舊板橋城的西門出口,傳言這一座木板小橋的位置就是舊「板橋」所在,原來橋下的「公館溝」已經地下化加了蓋了。板橋人很有人情味的在原地建了這一座象徵性的「板橋」,供後人憑弔。

 

97-7427

板橋慈惠宮,俗稱「板橋媽祖廟」,板橋四大古廟之一。位於板橋府中路,捷運府中站附近,是板橋地區的信仰中心之一,主奉天上聖母媽祖。

 

98-7429

咸豐三年(1853年)漳泉械鬥,新莊泉州人與板橋漳州人雙方大和解。咸豐十年(1860年),板橋林家的林國芳從新莊慈祐宮請來媽祖神像分靈到板橋祭拜,象徵泉州人與漳州人的和平。

最初媽祖神像暫置在接雲寺,同治十三年(1874年),林維源在板橋建立廟宇,才將媽祖神像移祀廟中。1975年(民國64年),舊市區更新,部份建築拆除,1984年(民國73年),修建竣工,改成三層樓的現代水泥建築。

慈惠宮正殿兩側佇立有兩尊手持元寶的千里眼、順風耳,不同於其他媽祖廟的神像手持武器,據說具有招財的意義。慈惠宮後方附有財神廟,奉祀財神玄壇真君趙公明。

據說此供奉玄壇真君之地,就是台灣科技業富商郭台銘年少時候所居的地方。未經考證的傳說之言,不知真假如何,但傳言背後似有弦外之音,聰明的讀友們自行解讀囉!

 

參考資料

板橋林本源園邸

維基百科

大紀元-台北板橋.林本源園邸

 

 

Google map 板橋林家花園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c 的頭像
    vic

    vic 城鄉寫真 ~Vic's city image of Taiwan~

    v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